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你有權力替自己作出選擇。你在信中說有三個小夥子在追求你,可能有一個將來會成為你的丈夫,也可能你未來的丈夫是三個人之外更優秀的人,不管怎樣,切記不要把幻想中的或是小說中的人當成現實中的人,更不要企圖找一個完美的人。一個人如果沒有缺點,那麼他也往往沒有優點。你也不要同時和幾個人談戀愛,那樣,最後苦惱的隻能是你自己……
蕭伯納的這封信雖然簡短,卻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這個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更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倘若你一味地按照自己心中所描繪的愛情去尋找另一半,到頭來隻能是虛度年華。不如找一個你認為比較適合自己的人,即使對方有一些缺點,甚至是缺陷,但是這個人會和你相伴一生,並給予你真正的幸福,這就足矣。
【包容術】
其實,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存在於一個美好的心境之中,別人的好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心靈的好,別人的缺實際上就是自己心靈的缺。若是我們平靜的心境遭到了破壞,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心靈出現了缺口?對於這一點,英國人說得很形象:“世上沒有不生雜草的花園。”阿拉伯人說得很風趣:“月亮的臉上也是有雀斑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不可能完美,更不可能看不到陰暗。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擁有一切,在無法改變的時候,就需要學會用心去包容。
包容生活中的不完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上帝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比如,貝多芬有無人能及的音樂天賦,但他在50歲的時候,兩耳就完全失聰。這就說明人生有太多的不完美,每個人都會有缺憾。
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許多人在看到自己的缺陷和生活中的不完美時,總是懊惱、煩躁和抱怨不止,實際上這是沒有必要的。
雖然,每個人都會遇到難以預料的事情,但這不是上天的責任。麵對生活中的不完美和不如意,我們既不能完全放棄自己,也不能苛求自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抱怨、不懊惱,勇敢接受不完美的現實,並懷著一顆包容的心去看待生活帶給我們的不如意。隻有在輕鬆和滿足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好。
有一個老人,他活到70歲的時候仍然孤身一人。其原因並不是他不想結婚,而是他一直都在尋找著一個他認為十分完美的女人。
有人奇怪地問他:“你活了幾十年,尋找了那麼多地方,難道就沒能找到一個完美的女人嗎?”
老人很悲傷地說:“是的,有一次我碰到了一個完美的女人。”
那個發問者繼續問:“那你們為什麼不結婚呢?”
老人卻傷心地說:“沒辦法,她也正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
其實,生活正是如此。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缺陷,他們被焦慮和壓力束縛住了手腳,他們變得固執、刻板,不隻是給自己,也給他人設定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而且必須要達到這個標準,一旦受到挫折,他們就感到很痛苦,不能接受。他們常常接受不了自己或他人的弱點和不足,甚至會因為一些小缺點而忽略了所有的優點。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就像那個老人一樣,因為追求完美而忽略了身邊美好的事物。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用包容的心來接受它們。如果你非要與自然規律抗拒,必然會愈抗愈烈。正所謂“世界並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遺憾,將壞事看成好事,反倒會使人清醒,催人奮進。
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布思·塔金頓,他的作品《偉大的安伯森斯》和《艾麗絲·亞當斯》均獲得普利策獎。他總是說:“我能接受人生加諸我的任何事情,隻除了一樣,就是瞎眼。那是我永遠都無法忍受的。”
可是,命運經常與人開玩笑,布思·塔金頓在60歲的時候,他患了白內障,視力開始減退。起初,他的一隻眼睛幾乎全瞎了。隨後,他最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他雙目失明。然而布思·塔金頓沒有因此抱怨不止,也沒有從此一蹶不振,他仍然覺得非常開心,甚至於還能善用他的幽默感,這是他之前自己也沒有想到的。
塔金頓在完全失明後曾幽默地說:“我發現我竟然可以承受失明,即使是我五種感官全喪失了,我還能繼續生存在我的思想裏,在思想裏看,在思想裏生活。”
布思·塔金頓之所以沒有因失明而害怕,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辦法逃避,唯一能減輕自己痛苦的方法就是承認現實,包容痛苦,並爽快地去接受它。他盡力告訴自己他是多麼的幸運。他對自己說:“現在科學已經如此進步,或許我的眼睛可以通過做手術治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