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我們這種親切的態度對所有人都一樣,唯獨對一個人例外,那就是我們自己。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創始人艾伯特·埃利斯指出:人的一生中總會犯很多錯誤,如果對每一件事都深深地自責,一輩子都背著愧疚生活,就不能走得太遠。犯錯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個人遭受打擊的時候,難免會格外消沉。人生中似乎困擾太多,快樂太少。
你是否覺得人生本應一帆風順,那些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挫折與困難都該統統消失,否則便要怨天尤人?你是否認為眾人應該友好、平等地待你,你所追求的心儀對象應該接受你,否則便會感覺沮喪或是焦慮?你是否要求自己盡善盡美地完成工作,一旦稍有失誤就會自我否定或是自我譴責?上述種種不快其實都源於你自己,事實上是你在困擾自己。
每個人都可以正視這種錯誤的存在,在錯誤中學習,以確保未來不會發生同樣的憾事。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將自己以往所產生的消極感受轉變成為積極的向往和良好願望,並且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使自己重新獲得生活的快樂與坦然。別猶豫,現在就開始行動,找回屬於你的快樂生活,別和自己過不去!不和自己過不去,就是超越了自己,不和自己過不去,就是戰勝了自己。
人在遭受打擊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就像失敗的拳擊手,被重重地一拳擊倒在地,頭暈目眩,耳畔都是嘲笑聲,心裏滿是失敗的酸楚。在那時候,你會覺得不想,而且也沒有力氣爬起來了!可是,你會爬起來的。不管是在裁判數到十之前,還是之後。而且,你還會慢慢恢複體力,平複創傷,你的眼睛還會再度張開,看見光明。你會淡忘掉觀眾的嘲笑和失敗的恥辱,為自己找一條合適的路,再做挨拳頭的拳擊手。
失敗了,我們會和自己過不去;失戀了,我們會和自己過不去;落選了,我們會和自己過不去;受騙了,我們會和自己過不去……別和自己過不去,因為我們已經活得很累、很壓抑!別和自己過不去,因為我們已經傷得很痛、很無辜!
不要把生命浪費在煩心事和傷心事上,放下自己的過失,千萬別總和自己過不去。不跟自己過不去,是一種精神的解脫,它會促使我們從容走自己選擇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
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模仿是上帝賦予我們的秉性,也是我們的能力之一。在學習、工作之初,特別是從事藝術職業的人,在從業之初,模仿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造物生你,是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千差萬別、各具特色麵孔的本身,就說明上帝是以多樣性來塑造這個世界的。任何雷同,都會使其中的一方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所以,你可以模仿別人,但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你就是你自己,你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獨特之處,造就自己、顯示自己。
如果一個人想要成為別人,那麼,他就會生活在別人的影子裏,看不到獨立的自己,那他就永遠也不可能找到自信。
自然界到處充滿多樣性,而人類自身更是千差萬別。前英國科學促進協會主席、古人類專家亞瑟·凱斯爵士說:“沒有任何人曾經或即將與另一個人度過完全相同的人生旅程……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錯,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我們的本質都由相同的材料組成。
要獲得成熟的智慧就必須認識並理解這個事實,這是一座跟我們的同胞溝通的橋梁。在我們尊重對方是個“個體”,一如我們知道自己是個“個體”之前,我們無法跟他溝通或建立任何有意義的關係。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事實上是一天比一天難。我們已經被分類,然後被歸納於某一個群體中。在生活中,我們的方方麵麵都在受調查,社會調查員對我們再熟悉不過:我們喝幾杯咖啡,多少人擁有汽車及什麼牌子的車,聽什麼廣播或看什麼電視,過得怎麼樣等等。
大家都在強調“調整適應”、“群體整合”和“社會機動性”,削弱自己的個性以順應所屬群體可敬的行為。絕對的個人主義已經不複存在了。難怪我們總覺得自己已經失去獨立性,如果思想和行為與他人出現差異時,心裏就會感到很不舒服。
事實上,每個人還是希望自己能獨一無二地生活。分類的壓力、認同的壓力並不能阻止人們在內心深處渴望與他人不同。而這種渴望一旦通過外在表現掙脫出來,我們也就有機會躺進精神病醫生辦公室裏的長椅、住進精神病院、沉迷於酒色和毒品。但是這樣就永遠也無法找回迷失的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