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解救人質(1 / 3)

20世紀70年代,美國接受了伊朗巴列維國王的避難。於是引發了1979年11月4日清晨,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的抗議示威活動。霍梅尼的擁護者在市內大街上舉行示威遊行,一路高呼“引渡巴列維!”、“打倒美國!”等口號。

不久,這支氣勢雄壯、憤怒無比的遊行隊伍來到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附近的一條大街上,舉行集會。大使館裏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見勢不妙,立即分頭行動,把住使館的各個出入口,並全神貫注地在使館大門口巡邏站崗。

上午10點30分,一些遊行者繞開陸戰隊守衛的大門,突然從使館的高牆上翻過去,人們蜂擁而入,大使館內的美軍士兵隻得用催淚彈進行抵抗。人們不顧一切,迎著催淚彈,拚命地衝進了大使館。

人們將使館內人員,含秘書、武官等外交官53人扣作人質,並給外交官蒙上眼睛,把他們統統集中到正樓附近的建築物裏關了起來。此外,正當伊朗人衝進大使館時,主持使館工作的臨時代辦雷思,恰巧同其他兩名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於是也被扣作了人質。

當日傍晚,伊朗外交部發表了一項聲明,措辭強硬地譴責了美國:“事件反映了伊朗國民的情緒。美國接受巴列維嚴重傷害了人民的感情。必須把巴列維國王送回伊朗,否則,美國人質將會受到審訊。”

次日,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聲明支持學生的行動,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國王。

這意想不到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美國朝野一片沸騰,國民上下群情激奮,呼聲迭起。在受到巨大壓力的同時,白宮開始醞釀以武力奪回被扣押人質的計劃。

其實,武裝營救人質的問題,早已提上五角大樓的議事日程。就在事件發生後還不到一周,“三角突擊隊”就已接到預先號令:準備采取遠程偷襲方式,武裝襲擊德黑蘭美國大使館,消滅守衛人員,救出人質,將他們安全帶出伊朗。

聖誕節之夜,五角大樓的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特別作戰情報室裏坐滿了人。國防部長瓊斯正在召集中央情報局官員,陸、海、空三軍首腦,貝克韋斯上校等人研究磋商武裝營救人質的行動方案。像這樣的會議,已經開過6次了。

瓊斯主持了會議。“諸位都知道,一個多月來,我們為了營救被扣人質,已經作了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伊朗無動於衷。卡特總統命令我們擬定一個方案,適當時機以武力一舉救出人質。我們根本不想這樣做;但因為球已逼到了網前,我們別無選擇。希望大家根據最新獲得的情報和上幾次討論的情況,對武裝營救人質的方式、路線、行動預案,繼續發表意見。”

連日來,他們在商討營救方案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情報,準確可靠的情報!例如,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是個什麼樣子,內部如何布局?人質被關押在大使館的哪個地方?是集中在一起,還是分散在幾處?誰在看守人質,有多少兵力?一旦伊朗人遭到攻擊,附近有哪些部隊可能趕來增援?德黑蘭周圍有沒有可供襲擊部隊停留的隱蔽地?等等。缺乏情報就等於在拳擊場上被人蒙上了眼睛,如何能下定決心?為了搞清上述情況,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的一個特工小組立即展開了活動。他們很快搞清了有關情況,還購買了5輛卡車和2輛運貨車,租了一所倉庫,作為接應突擊隊時使用。

美國大使館位於德黑蘭羅斯福大街,占地27英畝,大體有一座小型的大學校園那麼大,裏麵有14棟不相連接的樓房和平房,人質分散關在2棟樓房裏。其中,大使館辦公樓有31名人質,大使住宅裏有19名人質。另外2名人質由於發事當天正在伊朗外交部辦事,被關押在外交部大樓。負責看押人質的主要是伊朗警察和學生,戒備程度不高。大使館外麵是伊朗的革命衛隊,戰鬥力較強。還有,德黑蘭駐有伊朗的一支高度機動的武裝部隊,裝備有英國的弗奇頓、美國的M48和M60AI中距坦克,蘇聯的ZSU-23-4裝甲炮等令人生畏的武器,但這支部隊遠離市區,在理想狀態下,趕來增援也需一個半小時。另外,德黑蘭東南部的沙漠地區有二處便於隱蔽部隊的地點,那裏土質堅硬,可以承受大型運輸機起降。

“既然所需的情報都送來了,還等什麼,該是作出抉擇的時候了。”瓊斯由於心情焦急,語調顯得有些激動。

“我提一個方案。”一位空軍準將打破了沉寂。“我的意見是使用大型運輸機,將‘三角突擊隊’空降到德黑蘭郊外,然後騎自行車通過德黑蘭大街,衝進大使館。”

空降並不可行!德黑蘭郊外盡是些高低不平的丘陵地,突擊隊在那裏空降,按照概率大約有7%的人會扭傷腳腕子,要是執行其他任務這還好說,可眼下是營救人質,“三角突擊隊”拖著這麼一群斷了腿的人,如何能將人質從虎口中救出來?救出來又如何能安全退回?至於騎自行車通過德黑蘭大街,荒唐!美國人和伊朗人13歲的小孩也能區別出來,如何能隱蔽行動企圖達到突然性?貝克韋斯不滿地瞪了那位空軍準將一眼。

“我看可以采用卡車方案。”又有人站起身來說,“先用大型運輸機將突擊隊運到土耳其,再從那裏乘預先購置的卡車把突擊隊接進德黑蘭。因為土耳其每天都有大量卡車通過國境,從陸路進入伊朗,他們不會疑心的。”

卡車方案更不可行,乍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其實不然。這個方案如要付諸實施,危險性可以說是99.9%,成功的希望卻等於零。因為土耳其邊境距德黑蘭,足有上千公裏遠,如果在伊朗邊境檢查時遇到一點麻煩,海關人員打開一輛冷藏車,發現裏邊裝的不是啤酒,而是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後果將不堪設想。沒有人讚成“卡車”方案。

會議冷場了。

瓊斯將軍瞧了貝克韋斯一眼,努了努嘴,用征詢的口吻說道:“上校,談談你的意見吧。”

對這次營救行動方案,貝克韋斯早有考慮,隻不過出於對這些將軍的禮貌,不願過早地顯露罷了。

貝克韋斯的整個行動方案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使用空軍的6架C-130運輸機,裝載97名“三角突擊隊”隊員和所需燃料、設備,從美國本土的波普機場起飛,直飛埃及,在基納機場加油後,穿越紅海,南下進入曼德海峽,沿阿拉伯海,繞哈德角,從查赫巴爾插入伊朗領空,然後直飛德黑蘭東南約180英裏處,於夜間降落在一塊沙漠鹽堿地上。那個地方,他給起了一個名字,叫作“沙漠1號”。

與此同時,抽調8架直升飛機,從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茲”號航母上起飛,趕往“沙漠1號”會合。

第二步,“三角突擊隊”隊員乘上加過油的直升飛機,直奔德黑蘭郊外的另一個隱蔽地——“沙漠2號”。到達後,直升飛機和突擊隊員在那裏潛伏一個白天。

第三步,C-130運輸機於第二天夜間飛至“沙漠2號”,與此同時或稍後,突擊隊員在“青蛙”小組的接應下,乘上領先購置的汽車,秘密進入德黑蘭。到達羅斯福大街後,兵分三路,藍隊從大門突入使館,直趨大使館辦公樓,營救那裏的31名人質;白隊從大使館東側越牆而入,撲向大使住宅,營救那裏的19名人質;紅隊衝向伊朗外交部大樓,營救被關在地下室裏的2名人質。人質救出以後,各組到使館足球場會齊,從足球場登上剛剛降落的直升飛機,撤回“沙漠2號”。爾後,直升飛機返回航母,人質和突擊隊員換乘C-130大型運輸機,撤離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