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信任對方還有助於你與對方建立認同感,使對方更加積極地服從你。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無論他人對你的看法如何以及你是否成功完成任務,對方都信任你的話,你就會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進而從心中湧出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豪氣,下定決心聽從對方的指示。
因此,當你指示他人做事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向他人表達你的信任。
9.利用對方的從眾心理
看過那些令人瘋狂的演講或者演唱會的場麵嗎?演員往往會在燈光的照射下高舉自己的右手登場,以此來吸引眾人的目光。隨著活動的進行,你會看到人群漸漸向中間靠攏,有人開始高呼主角的名字,隨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被這種氛圍所感染,加入到瘋狂呐喊的行列。最後,所有在場的人都開始瘋狂起來。這時,無論演員要眾人做什麼,人們往往都不會拒絕。
事實上,那些首先往中間擠、首先開始高叫演員名字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主辦方故意安排的,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托兒”。
“托兒”之所以能夠起作用,其實是人的從眾心理使然。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這麼一個有趣的實驗:
5名實驗參與者保持一定距離往前走。
第一個人走到指定地點後停了下來,抬頭望著天空;接著第二個人、第三個人……依次來到第一個人旁邊,也都一言不發地望著天空。
心理學家想看看周圍的路人對此情況會有何反應。結果,他發現周圍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朝那5個實驗參與者望著的地方看去。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種模仿他人行為的本能衝動,而這個實驗中,周圍路人的行為就是“從眾心理”的一種表現。它是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
那麼,人為什麼會具有從眾心理呢?
心理學家邁爾斯認為:從眾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象的團體壓力下采取的改變行為與信念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傾向。也就是說,當個體感受到自己與群體格格不入時,他往往會對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產生質疑,進而調整自己的認知及行為,使之符合群體的、社會的標準和規範。
人們的潛意識認為,從眾是合乎他人心意的,是受歡迎的;不從眾不僅不受歡迎,還會招來災禍。大多數情況下也的確如此。比如:一位反道行駛的汽車司機會引起眾人的責難;萬眾屏息靜觀的劇場裏,一個觀眾突然歇斯底裏地大聲喊叫,會讓人討厭,甚至攆出場去……公眾幾乎都討厭越軌者,甚至會對他群起而攻之。
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比如在百貨公司大甩賣的現場,如果身邊的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購買商品,那麼你往往也會被這種氣氛感染,並且在不知不覺中購買了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
還有,很多人都說在電影院裏看電影特別有感覺,笑和哭都痛快淋漓,這也是因為,在一個封閉場合裏,人會不自覺地與眾人保持情感一致,並且,因為一致,所以能夠無所顧忌地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在電影院看電影才特別有感覺。
同樣,如果有幾個人開始滿懷熱情地服從管理者的指示的時候,那麼其他人也多半會表現出一致的態度和行為傾向。也就是說,要想眾人都服從你的指示,你不妨有意識地在眾人中安排幾個“托兒”,這樣往往能夠使你的指令被執行得更好。
10.給對方一個宣泄的渠道
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霍桑效應”,有人稱之為“宣泄效應”或者“實驗者效應”。
霍桑工廠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芝加哥郊外的一家生產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家工廠的設備先進,各種生活和娛樂設施十分完備,員工的社會福利也做得非常不錯。但是,令廠長不解的是,在這樣優越的工作條件下,工人們的生產效率卻長期低下。
麵對這個奇怪的現象,1924年11月,一個專家小組(包括心理學專家在內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對其進行了實驗研究。
研究初期,專家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上,他們把工廠員工分為實驗組和控製組。然後,對工作條件進行各種改變,觀察員工生產效率的變化情況。
結果,不論是將工作條件變差還是變好,實驗組生產效率都上升,而且工作條件維持不變的控製組工作效率也上升。這樣的結果完全反映不出工作條件的好壞對生產效率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