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的起源問題,已有相當長的探討曆史了。在古代,人們就曾探討了包括哥白尼地球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了關於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是《聖經》中的創世說。在人類曆史上,創世說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了統治地位。
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後,天體演化的討論突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開始了對地球和太陽係起源問題的真正科學探討。1644年,笛卡兒在他的《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第一個太陽係起源的學說,他認為太陽、行星和衛星是在宇宙物質渦流式的運動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漩渦裏形成的。1個世紀之後,布封於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個學說,認為:一個巨量的物體,假定是彗星,曾與太陽碰撞,使太陽的物質分裂為碎塊而飛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實上由於彗星的質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從太陽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質的。在布封之後的200年間,人們又提出了許多學說,這些學說基本傾向於笛卡爾的“一元論”,即太陽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氣體雲凝縮而成;也有“二元論”觀點,即認為行星物質是從太陽中分離出來的。1755年,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提出“星雲假說”。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體係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由於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學說在基本論點上是一致的,所以,後人稱兩者的學說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整個19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占據統治的地位。
話說地球的演化行星
到20世紀初,由於康德—拉普拉斯學說不能對太陽係的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致使“二元論”學說再度流行起來。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提出了一種太陽係起源的學說,稱為“星子學說”;同年,摩耳頓發展了這個學說,他認為曾經有一顆恒星運動到離太陽很近的距離,使太陽的正麵和背麵產生了巨大的潮汐,從而拋出大量物質,逐漸凝聚成了許多固體團塊或質點,稱為星子,進一步聚合成為行星和衛星。
現代的研究表明,由於宇宙中恒星之間相距甚遠,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極小,因此,摩耳頓的學說不能使人信服。由於所有災變說的共同特點,就是把太陽係的起源問題歸因於某種極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學依據。著名的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先生於1979年提出了一種新的太陽係起源學說,他認為整個太陽係是由同一原始星雲形成的。這個星雲的主要成分是氣體及少量固體塵埃。原始星雲一開始就有自轉,並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中間部分演化為太陽,邊緣部分形成星雲並進一步吸收演化為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