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塊碰撞過程中,重的大洋岩石圈向較輕的大陸岩石圈之下的地幔中插進去,稱為“俯衝”。正是因為印度板塊的俯衝,使我國青藏高原在新生代隆起成為全球地殼厚度最大的、陸地上海拔高程最高的地區,對全球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由於板塊的彙聚和離散及其持續不斷的運動,給形成礦產造成了許多有利條件。在彙聚區,岩石圈俯衝到大陸或島弧下發生重熔,含礦溶液上湧。世界上許多硫化物礦床都與板塊彙聚有關。在島弧與大陸之間的邊緣海區,沉積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創造了生油條件,我國東海、黃海和南海就是這類地域。板塊的離散邊界是新海底產生的地方,海水侵入岩石裂隙,溶解地幔上湧的物質,產生熱水礦床。
地球構造的形成
地球是一個非均質體,內部具有分層結構,各層物質的成分、密度、溫度各不相同。
科學家們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情況,發現地球內部存在著幾個顯著的波速不連續界麵,從而將地球內部分為幾個不同物質組成、不同物理性質的同心圈層,並且綜合地球科學、天文學及天文地質學研究成果,結合岩石的高溫高壓實驗、隕石及宇宙化學的研究成果,推斷出地球各圈層的密度、壓力、溫度及化學成分等特征。
(1)地殼:由風化的土層和岩石組成。上部為矽鋁層(花崗質岩),下部為矽鎂層(玄武質岩)。大洋底部經常缺失矽鋁層,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
(2)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欖岩、超基性岩組成,下地幔由富含鐵鎂的矽酸鹽礦物組成。
(3)軟流層: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軟流層頂底界麵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界麵,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軟流層物質為高溫熔融狀態,柔軟而富有可塑性。
(4)地核:由鐵、鎳元素組成。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內惟一的液態圈層,內核是固態的。
(5)莫霍界麵(南斯拉夫麵):地幔與地殼的分界麵。
(6)古登堡麵: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界麵(距地表2800餘千米)。
地球結構圖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麵的外3圈。它們自成係統,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伴隨著地球的成長而成熟。同時,又推動了地球的演化。
關於地球層圈構造的形成有2種不同的說法:
(1)地球層圈構造是地球自太陽星雲盤內吸收聚積化學元素的分餾與順序凝聚的結果,也就是說,組成原始地球的塵埃是按它們的密度和熔點的高低依次聚集的。熔點高、密度大的鐵鎳塵埃首先聚積,形成地球中心的地核;其次,鐵鎂矽酸鹽塵粒的聚積,包圍在地核之外層,即成為地幔;最後,熔點低、密度小的矽酸鹽塵粒聚積,又包圍在地幔之外層,成為地殼。
(2)地球形成以後,其初始物質發生部分熔融分異作用造成層圈構造。占地球體積84%的地幔部分熔融以後導致分異,終於形成地核與地殼。
到20世紀80年代,幾位美國學者對大陸的形成提出新見解,認為是隕石撞擊的結果。又有人認為,42億年前,地球上肯定還沒有大氣。由於隕石的撞擊十分的活躍,而地球當時又缺少大氣層的保護,所以其撞擊力量是非常大的。結果把薄薄的地殼撞破,導致到處火山爆發,於是大量的熔岩湧出,遍布地表,原始的地殼被掩埋了,以致原始地殼的痕跡如今十分難覓。
根據月球上月殼斜長岩的年齡為43億~44億年,此時月球的月核、月幔、月殼3個層圈構造也已形成。由此推論,地球上的地核、地幔、地殼3個層圈構造也應該在此時形成。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於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岩石圈層。厚約60~120千米,為地震高波速帶。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崗質岩、玄武質岩和超基性岩組成。其下為地震波低速帶、部分熔融層和厚度100千米的軟流圈。對岩石圈的認識,分歧很大,有人認為岩石圈與地殼是同義詞,而與下部軟流圈即上地幔有區別,但岩石圈與上地幔係過渡關係而無明顯界麵;有人認為岩石圈至少應包括地殼和地幔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