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當打開世界地圖時,當麵對地球儀時,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大部分麵積是鮮豔的藍色。從太空中看地球,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極為秀麗的蔚藍色球體。水是地球表麵數量最多的天然物質,它覆蓋了地球70%以上的表麵。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水球。

也許有人會問:這麼多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地球上本來就有水嗎?

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沒有河流,也沒有海洋,更沒有生命,它的表麵是幹燥的,大氣層中也很少有水分。那麼如今浩瀚的大海,奔騰不息的河流,煙波浩渺的湖泊,奇形怪狀的萬年冰雪,還有那地下湧動的清泉和天上的雨雪雲霧,這些水是從哪兒來的呢?

地球形成水圈的時間,由於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尚無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38億~40億年前地球上還不會有水。

地球在最初形成時,並沒有空氣,所以,也並不會“下雨”。那麼,最初的水隻能從地下而來。由於當時地球還沒有大氣層,所以,頻頻遭到隕星的轟擊,而當時剛剛形成的、薄薄的地殼被擊穿,造成地球表麵大量的岩漿噴出。正是這些熾熱的岩漿,把內部的結晶水帶到地麵。而大量火山噴發所帶來的氣體,慢慢積聚,加上地球形成的最初5億年裏,放射性元素的豐度比較高,產生的熱量很大,地球內部排氣的速度也很快,久而久之,地球就形成了大氣圈。

在空氣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就開始了長時間的降雨。由於地殼表麵到處都起伏不平,在低窪處聚集積水,慢慢地海洋、湖泊、河流也由此誕生了。

最初的水圈裏水量很少,可能隻相當於現在水圈水量的1/10;而水量的迅速增加,也許要到距今20多億年前,因為那時的沉積岩分布已比較普遍了。

最初水圈中無多鹽分,味道是淡的。水中的鹽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岩石的侵蝕、風化作用的增多,使其中的Na、Cl溶於水起了化合作用,才使水中含有較多的Na、Cl,以致變鹹。隨著地殼地不斷演化,海水的鹹度也逐漸增加。

地球是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學術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幾十種不同的水形成學說。有觀點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步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也有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星雲物質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另外的觀點認為,原始地殼中矽酸鹽等物質受火山影響而發生反應、析出水分。也有觀點認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隕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甚至現在地球上的水還在不停增加。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