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汞在人體腸道內極易被吸收並分布到全身,大部分蓄積在肝和腎中,分布於腦組織中的甲基汞約占15%,但腦組織受損害則先於其他各組織,主要損害部位為大腦皮層、小腦和末梢神經。因此,甲基汞中毒主要是神經係統症狀,其症狀出現的順序為:感覺障礙→運動失調→語言障礙→視野縮小→聽力障礙。日本著名的公害病——水俁病即為甲基汞慢性中毒。甲基汞易透過胎盤從母體轉移給胎兒。對經常食含甲基汞的魚的正常妊娠婦女的研究表明,胎兒紅細胞中甲基汞量比母親高30%。因胎盤轉移使胎兒產生嚴重的胎兒性甲基汞中毒的事例在日本已有多起報道,生下來的嬰兒多為白癡。

鎘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鎘是人體非必需元素,在自然界中常以化合物狀態存在,一般含量很低,在正常環境狀態下不會影響人體健康。鎘與鋅是同族元素,在自然界中鎘常與鋅、鉛等共生。當環境受到鎘汙染後鎘可在生物體內富集,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起慢性中毒。鎘被人體吸收後,在體內形成鎘蛋白,選擇性地蓄積於腎、肝,其中腎髒可吸收進入體內近1/3的鎘,是鎘中毒的"靶器官",其他內髒器官如脾、胰、甲狀腺和毛發等也有一定量的蓄積,鎘在體內可與含羥基、氨基、硫基的蛋白質分子結合,使許多酶係統受到抑製,影響肝、腎器官中的酶係統的正常功能。由於鎘損傷腎小管,病者出現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特別是使骨骼的代謝受阻,造成骨質疏鬆、萎縮、變形等一係列症狀。日本的公害病之一——"骨痛病"就是慢性鎘中毒最典型的例子。根據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鎘汙染區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觀察和動物試驗表明,骨痛病是由鎘引起的慢性中毒。它首先使腎髒受損,繼而引起骨質軟化症,在內分泌失調、老年化和鈣不足等誘因作用下形成的疾病。發病是由於神通川上遊某鉛鋅礦的含鎘廢水和尾礦渣汙染了河水,下遊稻田用河水灌溉,汙染了土壤,農作物吸收鎘,籽粒中富積了鎘,這就是所謂"鎘米"的成因。人們長期食用這種含鎘大米,從而引起鎘慢性中毒。該病以疼痛為特點,始於腰背疼繼而肩、膝、髖關節痛,逐漸擴至全身。由於髖關節活動受限,呈現一種特殊的步態不穩即"鴨步態",疼痛的性質為刺痛,活動時加劇,咳嗽或輕微的外傷即可引起病理性骨折。重症患者四肢可屈曲變形,身長比健康時縮短10~30厘米,這是由於全身出現骨萎縮、脫鈣所致。由於感覺神經節出血,壓迫神經,止痛藥不奏效。總之,鎘中毒是慢性過程,潛伏期最短為2~8年,一般15~20年。根據攝入鎘的量、持續時間和機體機能狀況,病程大致分潛伏期、警戒期、疼痛期、骨骼變形期和骨折期。

鉻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鉻遍布於自然界,在水和大氣中均含有微量的鉻。鉻有多種價態,其中三價鉻與六價鉻具有生物學意義。鉻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與脂類代謝有密切關係,能增加人體內膽固醇的分解和排泄,是肌體內葡萄糖能量因子中的一個有效成分,能輔助胰島素利用葡萄糖。若食物不能提供足夠的鉻,人體會出現鉻缺乏症,影響糖類及脂類代謝。若大量的鉻汙染環境,則危害人體健康。鉻的價態不同,人體吸收鉻的效率也不一樣,胃腸道對三價鉻的吸收比六價鉻低,六價鉻在胃腸道酸性條件下可還原為三價鉻,大量攝入鉻可以在體內造成明顯的蓄積,鉻中毒主要是指六價鉻。由於鉻的侵入途徑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飲用水被含鉻工業廢水汙染,可造成腹部不適及腹瀉等中毒症狀;鉻為皮膚變態反應原,引起過敏性皮炎或濕疹,濕疹的特征多呈小塊、錢幣狀,以亞急性表現為主,呈紅斑、浸潤、滲出、脫屑,病程長,久而不愈;由呼吸道進入,可對呼吸道刺激和腐蝕作用,引起鼻炎、咽炎、支氣管炎,嚴重時使鼻中隔糜爛、穿孔。鎘還是致癌因子。

砷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砷元素及其化合物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元素形態的砷因其不溶於水,幾乎沒有毒性。有毒性的主要是砷的化合物,其中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是劇毒物。一般情況下,土壤、水、空氣、植物和人體都含有微量的砷。環境中的砷化合物不超過人體負荷的量不會對健康構成危害。若因自然或人為因素,人體攝入砷的化合物量超過自身的排泄量,如飲用水含砷量過高,長期飲用會引起慢性中毒。若煤炭中含砷量過高,因燒煤造成的汙染使人慢性中毒的事例在國內亦有報道。砷及其化合物進入人體,蓄積於肝、腎、肺、骨骼等部位,特別是毛發、指甲中儲存,砷在體內的毒性作用主要是與細胞中的酶係統結合,使許多酶的生物作用失掉活性而被抑製造成代謝障礙。長期攝入低劑量的砷,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體內蓄積才發病。砷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末梢神經炎和神經衰弱綜合征的症狀,表現為皮膚色素高度沉著和皮膚高度角化,發生龜裂性潰瘍是砷中毒的另外一個特點。急性砷中毒多見於從消化道攝入,主要表現為劇烈腹疼、腹瀉、惡心、嘔吐,搶救不及時即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