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每年的廢舊塑料垃圾數量大得驚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這些廢棄物將會給人類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塑料廢棄物不僅使我們這一代要生活在垃圾包圍之中,我們的子孫後代也將失去生存的土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農業部開始了農地膜"白色汙染"的治理;90年代初鐵道部開始了鐵路沿線發泡塑料餐具"白色汙染"的治理;90年代中期全國開始了發泡塑料餐具以及各種塑料袋的治理。各地以及各部委下達的文件有上百個。而在此期間,全國"白色汙染"蔓延的勢頭並未得到控製,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將多年堆積在長江沿岸的各種垃圾衝入江中,加上遊客和抗洪人員扔在水中的大量塑料製品,造成了一米多厚的白色垃圾漂在水麵,引起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有關文件的出台和落實加快了發泡塑料餐具淘汰的步伐,替代產品的用量也有所增加,發泡塑料餐具造成的環境汙染也有所減少。根據2008年1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72號文件《關於限製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製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實踐證明,要想真正解決好各種廢舊塑料造成的"白色汙染",就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塑料產品對人體以及環境的危害,僅靠行政命令治理"白色汙染"效果並不理想。

電子垃圾汙染

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到2003年我國迎來了一個家電更新換代的高峰。平均每年大約有500×104台以上的電視機,500×104台的洗衣機,400×104台的電冰箱進入更新期。廢舊家電不同於一般的城市垃圾,其製造材料複雜,有些家電材料還含有化學物質,如不妥善處理而直接填埋、燒掉,必將造成空氣、土壤和水體的嚴重汙染。例如,電冰箱的製冷劑是破壞臭氧層的物質,而廢棄的電腦、電視機的顯像管屬於具有爆炸性的廢物,熒光屏為含汞廢物等。所以說處理不當的舊家電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危害確實不可輕視。同時,在廢舊家電的回收處理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一些老型號的電腦多含有金、鈀、鉑等貴重金屬,一些私人和小企業采用酸浸、火燒等落後的工藝技術流程提煉其中的貴金屬,產生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嚴重汙染了環境。

洋垃圾汙染

大多數發達國家對待危險廢物實施兩種方法:一是異地生產,二是越境轉移。由於危險廢物對人類有嚴重的毒害和潛在的深遠影響,所以人們對其談虎色變,唯恐避之不及。在工業發達國家,由於公害事件發生較早,人們覺醒較快,危險廢物成了既敏感又棘手的問題,危險廢物的安置問題有時成了政治籌碼,許多公司極力想擺脫危險廢物帶來的困境。因此,就出現了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問題。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是一種傷天害理的行為,對危險廢物的管理也是人類前所未遇的挑戰。許多發達國家率先進行立法,規範管理,但這是一項價格昂貴的負擔,例如美國處置危險廢物的場所約2000~10000處之多,消除和處置所需費用達200億~1000億美元,況且有些地方居民群起攻之,無論花多少錢也拒絕這些"過街老鼠";有些發展中國家主要出於經濟方麵的考慮,因渴望得到外彙,表示願意接受一定的費用來接受危險廢物進口;還有一些貪官汙吏、不法分子置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於不顧,非法進口危險廢物,這樣就形成危險廢物在全球範圍轉移的形勢。一些發達國家把大批危險廢物轉移到缺乏監控手段的發展中國家,導致汙染擴散。對進口的"洋垃圾"處理不當,就會把汙染的災難轉移到本國,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更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如1987年在尼日利亞柯科河港旁堆放8000多桶從國外運進的各種顏色的廢料,不久,鋼桶鏽蝕,難聞的髒水四溢,散發惡臭。後經查明桶內裝的是聚氯丁烯苯基化合物,這是一種致癌率極高的化學物質。造成許多碼頭工人和家屬癱瘓,19人死亡。1988年幾內亞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原來茂密的森林開始枯萎,逐漸死去。後經調查發現島上有15×104噸垃圾灰,是一家挪威公司運來的,垃圾中含有氰化物、鉛、鉻等多種有毒物質。自1990年開始,美國、德國工業界也先後將"洋垃圾"運送至我國。盡管我國的法律法規是禁止危險廢物入境的,但不法分子內外勾結,出現了許多這類案件。1988~1989年,原國家環保局對國外危險廢物轉移到我國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查明,一些地區把重金屬廢物、有機廢物及醫院和生活廢物進口到我國,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以廣東、湖南、海南等地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