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染物對植物的危害也可分為急性、慢性和不可見三種。急性危害是在汙染物濃度很高的情況下,短時間內所造成的危害。它常使作物產量顯著降低,不同的汙染物往往表現出各自特有的危害症狀。慢性危害是指低濃度的汙染物在長時間內造成的危害。它也能影響植物生長發育,有時表現出與急性危害相似的症狀,但大多數症狀是不明顯的。不可見危害隻造成植物生理上的障礙,在某種程度上抑製植物的生長,但在外觀上一般看不出症狀。經初步鑒定發現,對植物生長危害較大的大氣汙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氟化物和光化學煙霧。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對植物的危害,首先從葉背氣孔周圍細胞開始,逐漸擴散到海綿和柵欄組織細胞,使葉綠素破壞,組織脫水壞死,形成許多褪色斑點。受二氧化硫傷害的植物,初期主要在葉脈間出現白色"煙斑",輕者隻在葉背氣孔附近,重者則從葉背到葉麵均出現"煙斑",這是二氧化硫危害的主要特征,後期葉脈也褪成白色,葉片脫水,逐漸枯萎。

二氧化硫對植物的危害程度與二氧化硫濃度和接觸時間有一定關係。植物一般可忍受的二氧化硫含量和時間如下:3×10-6,10分鍾;03×10-6,10小時;02×10-6,4天;01×10-6,1個月;001×10-6,1年。如在日照強、氣溫高時氣孔全張開,植物對二氧化硫尤其敏感。因此,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時最易出現可見受害症狀,白天的中午前後二氧化硫的危害作用最大。

不同植物受二氧化硫危害的程度是有差異的。對二氧化硫反應敏感的植物有大麥、小麥、棉花、大豆、梨、落葉鬆等;對二氧化硫有抗性的植物有玉米、馬鈴薯、柑橘、黃瓜、洋蔥等。

氟化物大氣中的氟化物主要是氟化氫和四氟化矽。它們對植物的危害症狀表現為從氣孔或水孔進入植物體內,但不損害氣孔附近的細胞,而是順著導管向葉片尖端和邊緣部分移動,在那裏積累到足夠的濃度,並與葉片內鈣質反應,生成難溶性氟化鈣類沉澱於局部,從而幹擾酶的催化活性、阻礙代謝機製、破壞葉綠素和原生質,使得遭受破壞的葉肉因失水幹燥變成褐色。當植物在葉尖、葉邊出現症狀時,受害幾小時便出現萎縮現象,同時綠色消退,變成黃褐色,2~3天後變成深褐色。較低濃度的氟化物就能對植物造成危害,同時它能在植物體內積累;故其危害程度並不是與濃度和時間的乘積成正比,而是時間起著主要作用。在有限濃度內,接觸時間越長,氟化物積累越多,受害就越重。受害的植物一旦被人或牲畜所食,便會使人和牲畜受氟危害。據報道,1982年,我國浙江省杭嘉湖地區因燒磚爐窯燃放大量含氟氣體,使桑葉受到汙染,喂養蠶而中毒,大量死亡,蠶繭產值下降43%。

對氟化物敏感的植物有玉米、蘋果、葡萄、杏等;具抗性的植物有棉花、大豆、番茄、煙草、扁豆、鬆樹等。

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中對植物有害的成分主要是臭氧、氮氧化物等。臭氧對植物的危害主要是從葉背氣孔侵入,通過周邊細胞、海綿細胞間隙,到達柵欄組織,使其首先受害,然後再侵害海綿細胞,形成透過葉片的壞死斑點。同時,植物組織機能衰退,生長受阻,發芽和開花受到抑製,並發生早期落葉、落果現象。一般臭氧濃度超過01×10-6時,便對植物造成危害。對臭氧敏感的植物有煙草、番茄、馬鈴薯、花生、大麥、小麥、蘋果、葡萄等:具抗性的植物有胡椒、鬆柏等。

氮氧化物進入植物葉氣孔後易被吸收產生危害,最初葉脈出現不規則的壞死,然後細胞破裂,逐步擴展到整個葉片。據實驗,在05×10-6的NO2下持續35天能使柑橘落葉和發生萎黃;在025×10-6下經過8個月,柑橘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