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世界最大的恐龍化石藏地(1 / 3)

加拿大阿爾伯特省西南部,位於布魯克斯附近的紅鹿河岸,有一片約80平方千米的崎嶇大荒原。7000萬年前,這裏原是草木豐茂的濱海沼澤,由於長期遭到風化侵蝕,現在地表裸露出了奇形怪狀和各種色彩的岩層。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古生物學家群集於此,掀起了一股發掘恐龍骨骼化石的熱潮,在24千米長的範圍內發掘出300具恐龍骨骼化石,幾乎包括了這些在地球上早已絕滅的巨型爬行動物所有的已知種類。這裏是世界上恐龍化石最豐富的產地,此間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經著名古生物學家斯頓伯格博士研究複原,大部分已分送歐美一些自然曆史博物館展出。1955年這裏建立了恐龍公園,成為人們窺探史前恐龍世界的窗口。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裏列為受保護的世界天然遺產之一。

這裏發掘恐龍的野外工作站向遊人開放。人們可以看到恐龍化石原來埋藏在地下的情況,以及發掘工作的過程。這裏地上幾乎到處都可以見到古動物骨骸化石的碎片。但是也到處可以看到“放下那塊骨頭!”的標語,告訴人們在這裏采集化石,是要經過批準、領取執照的。現在恐龍公園盡量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蜿蜒曲折的紅鹿河穿過長滿杜鬆、山艾樹和仙人球的台地,此間成為種類繁多的鳥類棲息地,又吸引了叉角羚和白尾鹿來這裏繁衍生息。

在恐龍公園裏,還建立了一座以1884年第一個在這裏發現“阿爾伯特龍”的古生物學家J.B.泰利爾命名的古生物博物館。博物館裏陳列著很完整的“阿爾伯特龍”,它屬於肉食性的霸王龍,眼睛長在頭骨較高的部位,有一對足形的盆骨支持著強大的軀體。這種恐龍前肢短小,平時總是後肢著地,遇到獵取的對象,就會張開血盆般大嘴,猛撲過去。它的口內長滿匕首般的利牙,但齧合程度較差,不能把獵物啃幹淨。這裏陳列的還有一種頭甲龍、兩種角龍、四種體型較大的鴨嘴龍。這大多數恐龍雖然體形龐然可怕,卻都是素食性的;它們成為少數霸王龍捕食的對象。

這座博物館還有一個高大的溫室,裏麵種植著不少曾與恐龍一起生活過的古老植物,有些還是恐龍的食物,如樹蕨、蘇鐵、羅漢鬆,以及一些寄生的有花植物。

不“死”的恐龍

身處在世界的盡頭,不論是澳大利亞的炙熱,還是南極洲的寒冷,都令人難以忍受。曾經統治過這些陸地的恐龍,可以說是曆史上最強壯的動物。它們是如何克服、並且熬過這冰封世界的?

一場幾秒鍾的殊死搏鬥

早在1億多年前的澳大利亞,地處南方,峰巒起伏的山峰完全被雪覆蓋,但在低地的生活卻是繁榮的。一塊原始岩石的河邊,有群小恐龍正在此地平靜地喝水,突然間一種生物一腳踏入平靜的畫麵,為的是平息它口中的幹渴,混亂也因此產生,沒過多久水洞憑空消失,犯罪現場就此落幕。

今天,當生物學家來到澳大利亞的內陸紮營,辨識了這裏免受惡劣環境的威脅。這裏名叫拉克采石場,地點就位於昆士蘭中心區的雲賴市附近。古生物學家托尼·蘇爾本相信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一個僅僅幾秒鍾的悲劇。這些岩石中完整地保存了過去160隻恐龍在軟泥下留下的3300個腳印。這些腳印看上去仍然是那麼的清楚。這是恐龍曾經存在的證據。對蘇爾本來說,每一隻動物留下的腳印都意味著一個令人寒心的故事。他說:“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這些腳印讓當年所發生的事重現在眼前。”一開始的時候,恐龍不斷地向前走,突然它們的腳步放慢了,腳印越來越淺。它們變得猶豫起來,非常緊張地向水中走去。它們在跟蹤兩種不同類型的恐龍,托尼曾嚐試用腳印來加以分辨。“其中一種草食性恐龍名叫雲頓龍。這隻恐龍的腳印呈圓形,腳跟較方,腳趾呈三個轉向,從理論上來說是草食性恐龍,有點像羊的恐龍。這種窄麵腳趾的恐龍叫作似羊龍。這是一種食肉動物,它會吃腐肉,也不放過昆蟲。不管是昆蟲、雞蛋、植物或是腐肉,隻要能抓得到的,能咽下去的,它都吃。”蘇爾本這樣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