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溶洞奇景(1 / 2)

貴州地界山清水秀,連綿起伏的地貌將養了一些樂天善良的人們。

雖然在這個時代,交通已經是很發達,來這裏遊玩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貴州向來給外界的人便是窮山惡水的印象。不身在其中,那麼你就很難體會到在這人傑地靈的地界有一種什麼感受。

這是一種沁人心脾的體悟,身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之下,你會深深愛上這個地方。就想著在這裏山頂搭建一個茅舍,與山風露水為伴。拋卻一切世俗,閑來養花弄鳥,頤養天年。

常大爺也是讚歎道:“你看這山群,處處好風水。難怪正一教和全真兩派在貴州境內留下許多道統。”

狄秋問道:“但是我不曾聽正一教趙易前輩說過在貴州的道統啊?”

常大爺笑著答道:“明朝時期乃是道教在貴州發展最為迅速的時候,建立了許多道觀。正一教和全真兩派的人便也在此廣收門徒。傳下了許多卜陰宅、看風水之類的技法。至今,貴州風水先生依然在堪輿一脈之中占據著極高的地位。就比如現今風水界人人推崇的蔣筠都是貴州人。至於正一教為什麼沒有提到這裏的道統的話,應該是這些年苗巫大興,而正一教傳下的道統在這裏經過這麼些年,早就另成一派,已不屬於正一教的道統了。”

“蔣前輩也是這裏人嗎?”狄秋笑著說道。

“你們認識?”

狄秋點頭,說:“不久前見過一麵,蔣前輩‘九宮八風’一術確實是高深莫測。”

“風水學,需要時間經驗的累積才能有所作為。蔣筠大器晚成,此時已經成材,否則我還真要見他一見。”常大爺稱讚道,看來常大爺對蔣大師頗為認可。

此時正是狄秋與常大爺從四川出來之後的第二天下午。兩人之前在縣城中休息了幾個小時,然後又一路驅車來到此間。兩人此時將車找了一處停好之後,在一條柏油路上緩緩走著。

“你看那裏。”常大爺指著左前方一處說道。那裏正是旁邊一條鐵路離公路最近的地方。而那一處的鐵道正好是緊靠著一座小山。那處則是此山向北一方。

“就是炸的那裏嗎?”狄秋高興地問道。

“對,我們走這邊。”說完之後,常大爺領著狄秋往一條鐵路下的一個過水涵洞處走去。這樣的涵洞在貴州境內的鐵路之中多不勝數,因為貴州也多雨水。這雨水從山上流淌下來,定然會在鐵道下方造成積水,所以修築這些涵洞用來疏導這些積水。

前些年的時候,這些鐵路周邊統一加上了圍欄,防止人們走到鐵道之上。所以要到鐵路的另外一邊,兩人隻能是從這個涵洞通過。

兩人撥開涵洞中生長的荊棘穿了過來。從這一麵看去,那座山原本的走向便能夠在腦海之中描繪出來。

“這山原來是一直和那一座連接在一起的吧?”狄秋指著右邊的一座山問道。

“不錯。”常大爺答道,“若不是因為損毀了此山太多,也不會炸中深藏在溶洞之中的那條困龍了。”說完常大爺示意狄秋跟上自己的腳步。

兩人繞了好大的圈子,卻是漸漸遠離了鐵道和山的連接之處。狄秋沒有問為什麼,他知道常大爺這樣走自然有他的道理。

“貴州道門,全真的道統因為文革導致了大量的喪失。而正一教因為道統是在農村,無固定場所,保留尚多。上代正一教弟子中便有參與那次探尋此山中困龍的人。我後來私下拜訪過,他曾詳細給我將過他們的行動路線。”常大爺一邊帶領狄秋往山上爬,一邊說道。

爬到山陽一方的半山腰之後,常大爺止住腳步,私下觀察起來。隨後看著一個方向綻露了笑容,指著那裏對狄秋說道:“就是從那裏進到山腹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