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認識鯨類動物(1)(1 / 3)

鯨類的拉丁學名是由希臘語中的“海怪”一詞衍生的,由此可見古人對這類棲息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實,鯨類動物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隻有1米左右,最大的則可達30米以上。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遊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隻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不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鯨魚一分鍾的心跳隻有10次。

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而海洋裏最大的動物則是鯨。也許是因為海洋的麵積比陸地大得多,所以鯨也比大象大許多倍,或許這可以稱之為尺度效應。因此,鯨類也是現在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地球上屬於鯨目的動物有90多種,實在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但是所謂的鯨魚,事實上並非真正的魚,而是一種魚彤的脊椎動物,隸屬於哺乳綱鯨目。5000多萬年以前,現代鯨的祖先離開了陸地進入了廣袤無垠的大海,其後經過漫長的歲月,才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樣子,遍布於世界的海洋中。

鯨魚的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恒定,大約為37℃左右。

鯨魚的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它的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麵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

頸部不明顯,頸椎有愈合現象,頭與軀幹直接連接。鯨魚的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遊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鯨魚的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遊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綿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鯨魚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

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係同伴或逃避敵害。鯨魚的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鯨魚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而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麵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鯨魚的肋骨有10~20對,胃分為4個室,腎髒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終生保留。

鯨是一種溫血動物,其體溫總是保持在37℃左右,跟人的體溫差不多。但是,海水卻是涼的,特別是在北極,水溫常在零度以下。而且,水吸收熱量的速度要比空氣快得多,所以鯨類都有一層海綿狀厚厚的皮層和皮層以下一層厚厚的脂肪作為絕緣層,以保證體內熱量盡量少地散失。除此之外,南於水的阻力比空氣大得多,所以鯨運動起來則需要更多的能量和體力。當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因為海裏食物豐富而競爭者少,所以比較容易吃飽肚皮。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海水雖然阻力很大,但浮力也大,像鯨這樣的龐然大物,長達數十米,重達100多噸,在陸地上是無論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不用說覓食,就是活動起來也極為困難,寸步難行。

所以,鯨魚為肥胖的人提供了一個不必減肥的生活方法,那就是回到水裏去生活!

鯨魚的種類

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隻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遊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凶猛無比的虎鯨和海豚。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形,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麵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麵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