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現狀
雖然現今北極地區仍有100,000頭以上的白鯨,但過去在商業捕鯨滅絕部分族群之前,它們的數量比現在要多得多。今日白鯨數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約40,000頭;加拿大東部的高緯地區,約28.000頭;哈德遜灣兩部,約25,000頭;還有白令海東部。上述四個地區雖然仍有當地居民的捕獵,但其數量大致仍保持穩定。
相比之下,其他族群已麵臨危險且仍遭獵殺,這些地區包含巴芬島東南部分與兩格陵蘭。生活於聖勞倫斯河族群體內有高汙染物的積累,罹癌率也高,部分過去為重要白鯨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現今為乘快艇的獵人所占據,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為了白鯨的保護,大多數地區都已有嚴格的捕獵管製。
保護等級
華盛頓公約組織認定為CITES 附錄二的等級,全球白鯨的數量隻有十萬頭,被認為目前日漸遞減的物種。
白鯨與人
對愛斯基摩人來說,白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其肉好吃,而且它們的油用來點燈不僅明亮,還能釋放出大量熱量,使簡陋的冰屋保持溫暖。除此之外,白鯨的皮也很有用,還有一種香味,可以製成各種裝飾品。
世界上絕大多數白鯨生活在歐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潔白無瑕,但個體比較小,遠沒有弓頭鯨那般龐大。
1535年,當法國探險家雅克·卡提爾發現聖勞倫斯河時,他的船隊受到白鯨的迎候。這些白鯨在水中載歌載舞,歌聲悠揚動聽,響徹百裏以外,其美妙悅耳的聲音令船上隊員們驚歎不已,他們便親切地送給白鯨一個美麗的稱呼“海洋中的金絲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從17世紀以來,由於捕鯨的高額利潤,捕鯨者對白鯨進行了瘋狂的捕殺,致使白鯨數量銳減。更加可悲的是白鯨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批批白鯨相繼死亡。科學家們經過屍體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於受到一係列有毒物質的侵害,白鯨的免疫係統遭到嚴重的破壞,這些白鯨患上了胃潰瘍穿孔、肝炎和肺膿腫等疾病,更有甚者患了膀胱癌,這在鯨類動物中真是聞所未聞的。
白鯨的一個族群大約5到20隻不等,夏季時,河口附近聚集量約有數百甚至數千隻。白鯨的性格較溫和,人們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現存約50,000隻到70,000隻。
成年白鯨體長約3到5公尺大小,體重約0.4到1.5噸。幼鯨體長約1.5到1.6公尺。體重約80公斤。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遊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白鯨體色是獨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難認出它們。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見浮現、變大、縮小而後消失的白色物體,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麵或貼近海麵的地方。遊動時的動作很柔和,偶爾會將頭揚出水麵。白鯨的“嗓門”很大,在平靜的海上,一百公裏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噴氣聲。
運抵青島的四頭白鯨,兩雌兩雄,這是山東省首次引進白鯨。它們的年齡在三歲左右,由於白鯨年齡最高可達三四十歲,所以這四頭鯨隻能算是幼鯨,它們的顏色也由於年齡的原因而略微發褐。它們體長約4米,重達500千克。這四隻白鯨在青島極地海洋世界裏享受最舒適的待遇。專業人員將悉心照料它們的日常起居,還對它們中的兩隻進行轉圈,跳舞和接吻等一係列訓練,現在已成為表演明星。
白鯨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遊與哈德遜灣西部的丘吉爾河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