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石錨、文物、遺跡在美洲的出土,以及對我國殷商時代可供航海的船隻進行分析,航運史學家房仲甫提出:早在3000年前,殷人已經跨越太平洋到達美洲。
1975年冬,美國洛杉磯海域,一個名叫鮑斯·邁斯特萊爾的捕龍蝦的人潛到10米深的海底去挖海貝,意外地發現一塊中間穿孔的石頭,便懷著好奇心把它撿到岸上。這塊石頭引起曆史學家的興趣。美國考古學家詹姆斯·莫裏亞蒂對石頭的來曆提出了假設:這可能是中國古船的“石錨”,並且推斷,來自中國的一艘海船,一部分人隨著海船在美洲沿海遇難,一部分僥幸生存的登陸,卻永遠回不了本國。沉船的木質結構黴爛掉,或被漂走,於是剩下了沉睡海底的石錨和壓艙石。
後來,在對這個海域發掘中,除了石器以外,沒有發現船上常用的鐵鏈,甚至沒有鐵器。詹姆斯·莫裏亞蒂認為,中國人到達加利福尼亞州可能比哥倫布至少早2000年。因為石錨表層有層灰黑色的物質錳2.5毫米~3毫米,據測定錳的積聚率每千年是1毫米。
1979年4月,莫裏亞蒂寫信給我國考古學家賈蘭坡說,石錨的發現為早期“中國人橫渡太平洋航海提供了佐證”,“如果能夠拿出這些早期航海的充分曆史證據,那麼就能把發現美洲的先驅者地位給予偉大的中國人民”。
賈蘭坡接到信後,激動不已。可是,誰來回答這個提出的難題呢?有天,航運史學家房仲甫來訪問,賈蘭坡對他說,“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國的回答,‘誰最早發現美洲’這個曆史難題不亞於‘哥德巴赫猜想’啊”!
一年後,房仲甫發表了題為《中國與美洲古代交往》的論文,大量史料證明,中國在古代航海術上曾長期居於領先的地位。從公元前11~前2世紀,中國商船就能從東通過琉球群島駛向太平洋,南到黃支國(今印度南部)、菲律賓等地,三國時期東吳航海已達空前規模,共擁有5000艘船,最大的可容納3000人,還派船隊到達南中國海,曆經數十國。因此,房仲甫鄭重宣布,中國在5世紀已具有橫渡太平洋的能力。
《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紛紛刊登了這篇文章的摘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學者紛紛發來賀電,有的寄來各種古代地圖,還有自己多年研究的資料。
1980年8月15日,房仲甫接到莫裏亞蒂從美國寄來的5塊石錨岩樣標本,說他希望取得中國地質家幫助,測定它的產地,以便取得中國人最先出現在美洲的“第一個能令人接受的實物證據”。
岩樣轉到北京大學地質係,安泰庠副教授做出的鑒定結論是:五塊岩樣質地相同,矽藻和放射蟲的存在表明,它與台灣中、東部的灰岩同屬一類。與此同時,美國幾個科研機構也對岩樣做了鑒定,結論不約而同:“不同於北美太平洋海岸,而同南中國海岸地區所產的灰岩一樣。”
1982年,在廣州舉行的全國地學史學術討論會上,房仲甫宣讀了《殷人航渡美洲考》論文,他用美洲殘存的古代遺跡及近幾十年來新發現的大批文物,論證了我國商代的足跡已印在這片土地上。在墨西哥的文物中,有刻著源於我國商代的饕餮紋及商代族徽記的甲骨文“亞”字圖形;當地奧爾梅克祭司祭祀虎神的典禮高台,同商代的大體一致;祀神的土墩更是一脈相承。此外,奧爾梅克石雕人像、赤陶頭像和玉雕人像,竟是中國人的麵型,商代特有的半人半虎奇特造型在這裏隨處可見,等等。
最令人注目的是一塊新近發現的“大齊田人之墓”的碑石,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或秦末從山東放舟美洲的田齊人埋骨遺物。歐美一些學者認為,在3000年前,中國殷商末年,有一批逃亡者曾經到過墨西哥,甚至可能在拉文塔地方建立都城。因此,這批中國人不說哥倫布就是比慧深和尚還要早1000多年。
殷人是怎樣去美洲的呢?房仲甫認為,武王伐紂前,紂王曾派大軍留駐被征服的“人方”國(今山東省),周公旦攻占“人方”後,殷軍無立足地,遂向海外逃亡。當時,造船與航海技術已為遠航美洲提供了條件。他描述了一條當年最合理的航線:由山東半島南下台灣,順著穿越琉球與日本之間的黑潮暖流,順西北漂流,經阿留申群島以南的太平洋海域,一直到北美洲,再沿著加利福尼亞寒流到達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