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水地區遂昌的“九龍山”位於江浙、閩、贛邊界,屬武夷山係仙霞嶺的一個分支。九龍山為浙江省第四高峰,地處亞熱帶,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人熊”時常出沒其間。古籍《方輿誌》上稱“西蜀和處州山上也有狒狒,被稱為人熊。”處州指現今麗水東南,即遂昌一帶。據當地人反映,解放前遂昌縣黃沙腰區與江山縣交界處,有一條10多裏長的山路山深林密,“人熊”時有出沒。在此山路兩頭的涼亭裏專門放兩節竹筒,以便碰上“人熊”時可使用它套在雙臂上以逃脫“人熊”的襲擊。
1979年8月,當麗水地區科委組織自然資源調查隊在九龍山區進行綜合考察時,聽到群眾關於“人熊”的種種傳說,考察隊在山上還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窩和大的腳印,於是增加了調查“人熊”的項目。在調查過程中獲知,1953年,水南鄉清路岔村婦女徐福娣曾打死一頭企圖侵犯她女兒的“人熊”——形體像人的野獸,還砍下了怪獸的手腳向政府請賞,後來這副手腳被一個中學教員索取,做成標本保存下來。
1980年,幾經周折,終於在遂昌西屏鎮第一中學的貯藏室裏找到了塵封24年的標本。這副浸製標本可算是中國“野人”考察活動中除毛發外所獲得的首份直接證據,這個消息一經發表便引起轟動。有關專家於當年12月追蹤到此,對現場進行考察,訪問當事人及目擊者,並對手腳標本進行多方麵的詳細研究,還與各種猴類、猿類及人的手腳標本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它屬靈長類,但絕不是“野人”的,也不是猿的,而是一種當地尚未見記錄的大型短尾猴類。它的平均身高可達1.2米,體重25~30千克,跟國內已見報道的短尾猴類在某些形態細節上略有區別,而與安徽黃山上尚未見正式報道的黃山短尾猴相似,據推測可能是同一類型的短尾猴類。
雖然解決了這個有手腳標本實物的“人熊”的屬性問題,但群眾所稱高約2米,腳印巨大的“人熊”,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和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