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波浪能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1975年曾研製成一台1千瓦的波力發電浮標。80年代以來該項研究獲得較快發展,我國成功研製航標燈用波能發電裝置,並根據不同航標燈的要求,開發了一係列產品,與日本合作研製的後彎管型浮標發電裝置,已向國外出口,該技術屬國際領先水平。1989年,我國第一座波力電站在南海大萬山島建成,裝機容量3千瓦。2000年,我國首座岸式波力發電工業示範電站——廣東汕尾100千瓦岸式波力發電站建成,標誌著我國海洋波力發電技術已達到實用化水平和推廣應用的條件。
我國波力發電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微型波力發電技術已成熟,小型岸式波力發電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我國波浪能開發的規模遠小於挪威和英國。
大洋中的海水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像陸地上的河流那樣,長年累月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這就是“海流”。不過,河流兩岸是陸地,而海流兩岸仍是海水,在一般情況下,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流,有幾百公裏寬、上千公裏長、數百米深。大洋中的海流規模非常大。由於海流遍布大洋,縱橫交錯,川流不息,所以它們蘊藏的能量也是可觀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經北歐時為1厘米長的海岸線上提供的熱量大約相當於燃燒600噸煤的熱量。據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約為0.5億千瓦,而且利用海流發電並不複雜,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
1973年,美國試驗了一種名為“科裏奧利斯”的巨型海流發電裝置。該裝置為管道式水輪發電機,機組長110米,管道口直徑170米,安裝在海麵下30米處。在海流流速為2.3米/秒條件下,該裝置獲得8.3萬千瓦的功率。日本、加拿大也在大力研究試驗海流發電技術。我國的海流發電研究也有樣機進入中間試驗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計劃建造海流能示範應用電站,在“八五”、“九五”科技攻關中均對海流能進行連續支持。目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正在研建75千瓦的潮流電站。意大利與中國合作在舟山地區開展了聯合海流能資源調查,計劃開發140千瓦的示範電站。因此要海流做出貢獻還是有利可圖的事業,當然也是冒險的事業。
海洋風能發電
海上的風能發電站2007年10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渤海灣的風能發電站安裝完畢,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海上的風能發電站。這個風能發電站裝機容量1,500千瓦,在渤海灣距離陸地60多千米的海上。風能是指風所負載的能量,風能的大小決定於風速和空氣的密度,當風速達到3米/秒以上就能帶動發電機運轉,產生穩定的電能。風能是可再生能源中發展最快的清潔能源,也是最具有大規模開發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從中國2,000多年前的帆船到荷蘭風車,都是人類利用風能的開端,也是風電技術發展的前奏。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大力倡導開發風能,並開始實現風能並網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