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海洋——綠色能源寶藏(2)(2 / 3)

此外,國內外都研製了類似水田灌溉用的水車的水輪機,有些是立式的,有些是臥式的,用以轉換潮流能為電能。潮流能是有規律的能源,比較容易開發。當然湍急的潮流也給潮流發電設備的錨泊帶來很大困難。

至於鹽差能的利用,目前還處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隻有人在實驗室裏做了一些模擬試驗。

雖然海洋能的利用還處在開始階段,開發的規模很小,技術還不成熟,成本相當高,除了潮汐能發電外,都不夠可靠,可是海洋能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永久的巨大寶庫,是取之不盡的綠色能源,所以海洋能開發必定會在將來有較大的突破,是未來海洋產業。

喚醒沉睡在海底的寶藏

用人工地震聽診

國外海洋產業中獨占鼇頭的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20世紀90年代初這門新興海洋產業的產值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一半。而我國的海洋油氣開發的產值才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5%。

海上石油開采平台海洋石油、天然氣沉睡在海底地層裏億萬年,把它喚醒,將給人類帶來能量,帶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

2007年1月1日,世界石油探明儲量1804.7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175萬億立方米,石油年產量36.24億噸。發達國家發電靠石油,開動汽車靠石油,人們不能設想如果沒有石油怎麼辦。這種危機感推動著海洋油氣開采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家和工程師克服巨大的困難去征服海洋,由淺海到深海,由海灣潟湖到開闊的大洋,從淺地層到深地層,由近及遠,終於在30多年內建立起一海上石油開采個龐大的高新技術密集的海洋油氣開發產業。海灣(波斯灣)國家沙特阿拉伯等靠海上石油致富;文萊靠海上石油一下子從一個落後的國家變成東南亞最富的國家;北海的石油給岩石嶙峋的挪威和經濟已沒有活力的英國輸了血;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渤海開采海底石油,可是由於資金不足及沒有掌握先進技術等原因,發展不快。改革開放以後,引進外國資金、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才迎頭趕上。2005年我國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預計到2010年我國海洋原油產量將超過5,000萬噸。

醫生給人檢查身體,要用聽診器在人體某些部位傾聽,從呼吸、心跳的聲音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健康,哪個地方出了毛病。油氣儲藏在海底地層裏,有些地方地層之間有縫隙,而縫隙下麵的地層比較緊密,油滲不下去,油氣就在縫隙裏聚集。有些地方地層之間有比較鬆的沙層,地底下有很大的壓力,油氣在壓力的作用下會聚在沙層裏。有些地方碰巧這種含油氣地層有露頭,油氣從海底通過海水冒出海麵,從這種顯示可以知道海底下有油氣。但是,這種機會很難遇到。一般情況下,油氣寶藏並沒有任何跡象可尋。這時,就得學習醫生,給地球聽診。

地球上發生地震時,地震波從震源發出來,向遠處傳播,地震觀測者從埋在地下的地震儀上記錄的地震波可以判斷出在什麼地方發生了多少級的地震。地震儀上記錄的波形還可以說明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碰到過什麼樣的地層變化。地震波和聲波一樣,也是一種振動波,但是頻率十分低。它通過均勻的地層時,方向不變,隻是一路上有些損失,越來越弱。低頻的地震波在地層裏傳播時衰減很慢,可以傳播相當遠,如果遇到兩種性質不同的地層之間的界麵,就有一部分波被反射或散射了,方向也會改變。用這個原理,從地震波帶來的信息可以探出地層的結構。地震不是天天都有,而且往往不在人們需要探查的地方發生。人們隻能人工製造地震,這樣,震源的位置可以選擇,就能隨心所欲地研究地層結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