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隻是太史公的能力太強,他所編寫的史記太好看,這才讓官方承認了它官史的地位,國家出麵印刷刊行,從而流傳至今。
<\/p>
\t由此可見,就算是官史,也是不可靠的,不可否認,《史記》是一部千古名著,任何史學家研究春秋戰國和漢初的曆史,都繞不開史記這部曠世名著。
<\/p>
\t但與此同時,史記也是司馬遷的個人創作,在這部書中,不可避免的留下了太史公的個人傾向,雖然太史公不是那種篡改曆史的人,史官的操守讓史記的可信度不低,但這也僅僅是不低而已。
<\/p>
\t在編寫史記的時候,相互矛盾的兩份資料,你覺得太史公是會選擇相信那份符合他傾向的資料,還是會選擇那份不符合他觀點的資料,這個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漢初這段混亂的曆史進程中,大量的曆史文獻遭到毀壞,諸子百家的著作都被銷毀一空,甚至當時的儒教典籍都被銷毀的差不都了,大部分典籍都是通過口述的方式重新化為文字,用這樣的資料參考,史記中的故事有多少是史實,又有多少是故事,兩千年後的我們自然是無從而知。
<\/p>
\t而古代文人在業餘時間和退休之後所寫的筆記,也是充滿了主觀色彩,這些官員筆記是曆史研究者研究曆史參考的重要資料,但也隻能參考而已,其中充滿了道聽途說和未經考證的謠言,所謂的稗官野史,就是說的這類曆史文獻。
<\/p>
\t《官史》和《民史》都不可信,那曆史研究從哪裏開始呢,答案就是《地方誌》,在古代,大城市都有專門的史學官員,負責記錄這個地區發生的大事,而這些大事記,就會彙聚成地方誌,這是多名史學官員共同記載審核的事件,可信度要比一個人的作品強的多。
<\/p>
\t再者,地方上主官和上級的史學官員,也會定期抽查地方誌,甚至還會編寫組織編寫整理地方誌,這讓地方誌的內容更加係統。
<\/p>
\t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中國古代都是今朝修前朝的曆史,在修纂前朝曆史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顧忌政治影響,就算是再正直的官員,在這種關係到政治正確的事件上,都很難堅持實事求是。
<\/p>
\t但是地方誌不同,新朝接受了前朝的城市,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存“方誌黃策”,這就是地方誌和戶口統計表,而這兩樣東西是會立刻封存,等待中央派人整理的,大部分時候都不會做修改,所以從地方誌入手研究曆史,要比一兩部史書中道聽途說要靠譜的多。
<\/p>
\t而也鄴城是千古名城,甚至號稱六朝古都,在古代中國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所以鄴城的地方誌保存的不錯,基本上從漢代到清代,沒有長時間的斷檔,簡莘開始檢索鄴城的地方誌,尋找在月亮灣地區進行大型工程的記載。
<\/p>
\t但讓簡莘意外的是,鄴城的地方誌中並沒有在月亮灣修建大工程的記錄,那這個龐大的地宮又是怎麼來的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