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令考古界震驚的三星堆遺址(1 / 2)

遺址的發現和發掘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縣南興鎮北。這裏有一條稱為馬牧河的古河道,北岸的階地形似月牙,叫做“月亮灣”。南岸原有三個大土堆,故稱“三星堆”。就是在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星”、“月”之地,演繹出了動人的考古佳話,把人們引入了一個神秘而嶄新的文物天地。

第一個發現三星堆的農民燕道誠全家合影。約攝於1928年,圖中戴禮帽者為燕道誠,他左手邊為兒子燕青保,背後站的為孫子燕明良,右邊二婦女為兒媳、孫媳,三小人為曾孫。現這一家人除右邊小人外均已謝世,曾孫燕開政也已50多歲。

1929年春天,世代居住在月亮灣的農民燕道誠祖孫三人,在清理水溝時,意外地在溝底挖到了一坑玉石器,有璧、璋、琮、釧、珠、斧、玉料等300多件,他們深夜取回寶物,秘而不宣。三四年後,寶物逐漸流傳到社會,“廣漢玉器”在古董商手中炒得炙手可熱。1934年春天,由華西大學博物館(現四川大學博物館)林名均和美籍教授葛維漢帶領的考古隊第一次到月亮灣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得玉、石、陶器殘片等600多件。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在看到出土器物的照片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廣漢發現的器物“是古代西蜀曾與華中、華北有過文化接觸的證明”。解放後,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門先後在這一帶進行過調查、清理和發掘工作。

1929年,燕道誠首次在這條水溝裏發現了三星堆玉器水溝,而今已整修一新。

20世紀70年代末,三星堆附近建起一個磚廠。每天,濃濃的黑煙就衝出高大的煙囪彌漫在古遺址的上空,輪窯則如饑腸轆轆的漢子,貪婪地吞噬著三星堆的黃土。於是大量的陶片、陶器和石器暴露出來,部分取土的斷麵上文化層清晰可見,這些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1980年5月,四川省文管會和廣漢縣文化館派人共同進行試掘。由於這次試掘獲得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經研究決定成立專門的發掘領導小組,擴大規模繼續發掘。

1980年11月中旬,由四川省文管會、省博物館、廣漢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發掘隊伍進駐了三星堆。他們選取三星堆中部一堆的東側作為發掘區,首先按坐標法將發掘區分為A、B、C、D四個區域,而後從中心基點向四周布了44個5米×5米的探方,總麵積達1100平方米。在發掘中,隊員們發現發掘區西南部的耕土層下有厚薄不等的文化層堆積,尤其是最西南靠土堆頂部邊緣處,文化層特別厚,包含物也十分豐富。從這裏出土了大量的罐、高柄豆、圈足豆、鳥頭把勺、盉、圈足盤、平底盤、甕、碟、瓶、杯、壺、紡輪等陶器,還有一件形似蠶繭的陶網墜。出土的石器主要有斧、锛、鑿、刀、杵、紡輪等。遺址裏還出土了動物牙齒37枚,經成都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組鑒定,全係鹿牙和豬牙。根據所出文物(主要是陶片)的性質、種類和紋飾以及確切的地層關係,文化層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等方法測定,距今約4500多年;第二期距今3700多年,約當夏商之際;第三期距今3200年,約當商代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