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來,民間流傳著人魚的傳說。說是海裏有一種神秘的動物,上半身像女人,下半身似魚,取名美人魚。她出沒大海,載沉載浮,破驚濤如履平地,駕駭浪似乘扁舟。我國古書上也頗多記載。南朝《放異記》中說,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能紡會織,哭時會掉淚。宋朝的《祖異記》中甚至說有個叫查道的人還親眼見過。國外也有很多類似的傳說。
美洲海牛
其實這美人魚就是指海牛類。全世界共4種,包括棲於西半球的北美海牛、西非海牛,生活於亞馬孫河中的亞馬孫海牛及分布我國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儒艮。它們均以海草等植物為食,且其肉頗似牛肉,或許是稱其為海牛的最大原因。以儒艮而論,雖有人魚的雅號,卻天生一副醜陋的麵孔,頭小吻鈍,唇厚而上翹。口似馬蹄,周圍觸須滿布,眼小無光,鼻孔幾乎被擠到頭頂上。體型倒不小,長可達3米,重400多千克。整個身體輪廓頗似海豚,但粗糙多皺的皮膚,遍布全身的稀疏剛毛和呆鈍怯懦的個性,又使它與活潑的海豚迥然有別。儒艮雖是獸,但後肢已退化消失,前肢成鰭狀,尾末出現一水平尾鰭,是其主要遊泳器官。
儒艮性情安靜,行動緩慢,白天總似昏昏欲睡,飽食以後大部時間潛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於岩礁等處,消磨時光。蒼灰色的體色使它不易被發現。它喜生活於近岸淺海,從不到大洋深海中冒險。每當傍晚或黎明便到處覓食,大口吃著海藻或其他海草。每天要吃幾十千克,食量很大。它是靠臼齒磨碎食物,而不是像牛那樣的反芻動物。
儒艮生兒育女也離不開水。儒艮的孕期可能為一年。剛出生的小儒艮尾巴向前蜷曲,遊泳力弱,母獸常把它托出水麵吸入第一口氣。儒艮的乳腺位於胸部鰭肢之間,與人的乳房位置相似,這或許是稱其美人魚的最大原因。甚至有人說它是用前肢抱仔半身露出水外喂奶,其狀若人。其實它是水平地浮在水麵,身體略側,小儒艮與母體斜成一個角度,口吸在乳頭上吃奶。
儒艮喜生活於溫暖水域,水溫低於15℃時它就容易患肺炎死去。所以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沿海較常見。其他幾種海牛也多生活在較溫暖的水域。
儒艮(包括其他海牛)的皮可以製革,肉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勝似牛肉。海牛油是貴重的藥材,與鱈魚肝相似,肺病患者或體弱者服用,療效頗佳。齒和骨可以作象牙雕刻的代用品。儒艮全身都是寶,所以被捕頗多,瀕臨滅絕,需加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