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古代壁畫(2 / 2)

固原和新疆地區的唐代墓室壁畫見存有多扇式的屏風畫。固原南郊鄉羊坊村聖曆二年梁元珍墓發現於1986年,天井東西兩壁共繪人物牧馬圖六幅,甬道兩壁各畫一幅牽馬圖。墓室中東壁和南壁主要繪男女侍,西壁和北壁共繪有十扇樹下人物屏風,頂部所繪星象圖較完整。新疆唐墓壁畫集中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合卓墓地,自1963起共發掘古墓42座,主要是唐西州時期的墓葬,所發現的唐墓壁畫以屏風畫最有特點。

以西安唐代帝王陵和陪葬墓為中心的唐代壁畫墓雖然繪製未必出自名家之手,但從壁畫的技藝來看,很多皇族外戚、高官顯貴的墓葬壁畫也非泛泛之筆,年代完整而係統的唐墓壁畫展示了這一時期匠師們在繪畫上的普遍水平。他們追慕時尚,因而能夠印證像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邊鸞這樣一些畫壇名家的樣式與技藝,填補了傳世作品序列中的若幹缺環,對於完整地重構唐代繪畫史具有重要意義。

五代十國雖處世紛亂,但因感承唐朝文化的流風,書畫藝術活動仍在繼續,特別是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南唐,統治者雅好文學,推重書畫,中原畫家紛紛南就,宮廷和畫院中聚集了黃筌、顧閎中、周文矩,王齊翰、衛賢、徐熙、董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南北畫風,各家技法彼此爭競,繪畫的題材除了人物之外,又在山水和花鳥畫上開啟新的意趣,在今天傳世的五代繪畫作品和墓室壁畫上能看到這個時代的清晰麵貌。

五代十國的壁畫墓以1942年四川成都前蜀王建永陵的考古發掘為起點,半個多世紀以來陸續發現了八處高規格的壁畫墓,分別是南唐先主李升的欽陵和中主李憬的順陵;吳越國錢寬墓;後蜀孟知祥的和陵;後周恭帝柴宗訓的順陵;後周節度使馮暉墓;後梁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吳越國二世主錢元瓘元妃馬氏康陵。在以上的9座壁畫墓中,有7座是國主及其嬪妃的墓,餘下的2座是雄踞一方的節度使墓,這批身份顯貴且紀年明確的壁畫墓相對完整地保存了五代繪畫藝術的時代特征和風格麵貌,對於研究唐宋繪畫的轉型過程顯得極為重要。南方墓葬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壁麵采用雕刻與彩繪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壁麵的層次感得到明顯的強調。

五代墓室壁畫題材內容和風格的變化,到宋代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和價值取向。宋代壁畫墓的典型形製是仿木結構的磚室墓,由晚唐五代簡單的磚室墓發展而來。這種墓室形製從北宋中期、特別是神宗以後,在中原普遍流行,內部裝飾磚雕與彩繪相結合。墓室壁畫表現日常生活場景的畫麵明顯增多,營造的居住生活環境愈益逼真。磚砌墓室仿木結構日趨複雜繁麗,不少墓室磚壁上雕出門窗、桌椅、屏風、衣架、燈檠、櫃子、鏡台和刀尺等圖像,形成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裝飾格局。

宋代壁畫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和甘肅等地,尤以鄰近北宋東京汴梁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最集中。在江蘇、福建和江西等南方地區壁畫墓僅有少量發現。由於南方的地理氣候條件等原因,宋室南渡並沒有使墓葬壁畫裝飾風氣在南方流行開來。宋墓壁畫按一定的方位構圖布局,畫麵往往圍繞墓主夫婦開芳宴展開,壁畫圖像與墓室空間密切配合,從中可以明顯看到陰陽禁忌、神仙孝行以及風水學說的影響。迄今為止發現的宋代壁畫墓,大多屬於無官品的鄉村上戶和富家商賈,墓製相對簡省,畫工也屬尋常的民間畫工,世俗趣味和地域化的表現相對濃厚。

宋代帝後陵墓僅在河南鞏縣洛河南岸的太宗李後陵中發現有壁畫。元德李後是太宗賢妃、真宗生母,卒於太平興國二年,真宗即位後於鹹平三年按皇太後禮袝葬於太宗永熙陵之西北隅。墓室內采取了磚雕、線刻、鬥栱彩畫和壁畫四種裝飾方式,壁畫僅在墓室穹頂至影作屋簷以上有彩繪痕跡,上有星象,下有祥雲繚繞中的宮室樓閣。栱眼壁墨勾盆花。石墓門上線刻高大的武士形象,這一題材已在五代十國陵墓中見到。

以河南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宋代壁畫墓以1951年發掘的白沙宋墓為起點,在隨後半個世紀中陸續都有出土,重要的壁畫墓有禹縣元符二年趙大翁墓;新安縣城關鎮宋村北宋墓;新密平陌村大觀二年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