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球與海洋科學(1)(2 / 3)

海洋衛星探測

海洋科學的基礎性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是整個海洋科學的理論基礎,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海洋環境工程等生產實踐起著指導作用。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日新月異,因此,需要專門研究如何把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轉化到實踐中去,解決生產技術問題。這樣,在海洋科學研究中就逐漸分化出一係列技術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和專業技術研究領域,如海洋工程。最初,它是為海岸帶開發服務的海岸工程,即海岸防護、海塗圍墾、海港建築、河口治理等。到了20世紀後半期,人類將探尋蛋白質和能源的目光投向了海洋,因此海洋工程除了包括人們熟知的海洋石油、天然氣開采外,還包括深海采礦、經濟生物的增養殖、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能的開發利用、海洋水下工程、海洋空間開發等。海洋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由於服務對象不同,還相應地形成一些相對獨立的應用性學科,如海洋水文氣象預報、航海海洋學、漁場海洋學、軍事海洋學等。

隨著現代海洋開發的迅猛發展,海洋環境汙染事件多有發生,人類在開發海洋的同時並沒有顧及或不夠注意海洋環境的承受能力,因此使海洋環境,尤其是河口、港灣和海岸帶區域受到了人為的汙染。這不僅影響了海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甚至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危害。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海洋環境問題認識的深化,海洋環境科學逐步形成,到了20世紀70年代,已基本確定了本學科的地位。

以上是現代海洋學研究的學科分類及其體係結構的梗概。但是,如同其他自然科學研究一樣,任何學科分類和體係都不是最終的封閉係統,隨著對海洋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海洋科學的學科分類和體係將不斷地更新。

海陸分布

茫茫宇宙中,地球隻是滄海一粟。從太空中遙望地球,其湛藍色的外衣又給地球帶來“水球”的外號。根據科學家計算,地球的表麵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海洋占據了其中的70.8%,而陸地還不到1/3,也就是說,人類居住的廣袤大陸實際上不過是點綴在地球上的大洋是相互連通的,構成統一的世界海洋一片汪洋中的幾個“島嶼”而已。

地球上的大洋是相互連通的,構成統一的世界海洋。根據海陸分布形勢,可把世界海洋分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間沒有什麼天然的界線,通常以水下的海嶺或某條經線為界。

地球上大小不等的陸地被海洋分隔開來。麵積較大的陸地稱之為大陸,而麵積較小的陸地稱之為島嶼。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合稱為洲。這樣,海洋包圍著六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

陸半球和水半球示意圖南北半球在海陸分布方麵是不均勻的。北半球集中了全球67%的陸地麵積,而南半球集中了全球57%的海洋麵積。海洋麵積在北半球約占海陸總麵積的61%,在南半球約占81%。北緯60°至70°一帶陸地麵積占海陸總麵積的71%,而南緯56°至65°之間幾乎沒有陸地,因而有人把北半球稱為陸半球,把南半球稱為水半球。

海陸分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對稱性。比如,南極是陸,北極是洋;北半球中高緯地區是大陸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相應緯度區卻是三大洋連成一片。

海與洋的劃分

海洋的劃分

我們常說的海洋,是人們的習慣性稱謂,它作為一個統稱,其主體是海水,同時還包括海裏的生物、臨近海麵的大氣、圍繞海洋邊緣的海岸以及海底等。同時,海和洋也是有區別的,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洋”猶如地球水域的軀體,是海洋的中心部分;而“海”則是肢體,是海洋的邊緣部分,與陸地相連。海與洋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世界海洋。

洋和海的主要差別體現在五個方麵:即麵積、水深、潮汐係統、受陸地影響程度以及沉積物。

洋遠離大陸,麵積廣闊,約占海洋總麵積的89%,水深一般在2,000~3,000米以上,最深達10,000多米。水文要素如溫度、鹽度等不受大陸影響,水色多為藍色,透明度較大。洋一般都有獨立的潮汐係統和強大的洋流係統。其沉積物多為鈣質軟泥、矽質軟泥和紅黏土等海相沉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