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熱帶海洋的硨磲,其最大個體殼徑達1.2米,體重100千克;海藻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是太平洋巨藻,全長可達60米,能從幾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長到海麵;水母類中體型最大的為霞水母,最大個體傘徑可達2.4米,腕長則可達36米;有一種被稱為絲帶蟲的蠕蟲類的海洋生物,其體長平均約4.6米,最大者可達30米。這些也都稱得上是同類當中的“巨無霸”。
遊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遊得最快的當屬旗魚,最快遊速可達110千米/小時,相當於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車。旗魚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體呈流線型,背鰭長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為箭狀,尾鰭發達有力,遊動非常迅速。
旗魚海洋哺乳動物中以海豚遊得最快,最高遊速可超過50千米/小時。
企鵝是海洋鳥類中的遊泳高手,最快時可達35千米/小時。
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中的遊泳冠軍,當它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用胴體部的噴管噴射海水來產生推進力,短時遊速可達32千米/小時。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遊速,從中可以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魚不僅會在水中遊泳,有些還會離開水在空中飛翔,這種會飛的魚被人們稱為飛魚。飛魚的種類多達上百種,例如在我國南北沿海比較常見的燕鰩魚就屬於會飛的魚。燕鰩魚的體長一般隻有20~30厘米,身體呈流線型,胸鰭寬大,展開後呈翼狀。當其在水中遇到敵害攻擊或者受到驚嚇時,能以每小時30千米以上的遊速迅速衝出海麵,並展開寬大的胸鰭,像鳥兒那樣展翅在低空飛翔。有時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延長飛行時間,燕鰩魚還經常用尾不停地擊打水麵。據記載,燕鰩的最長飛行距離達396米,離開海麵的最大高度6米。燕鰩魚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多米尼加以盛產飛魚而聞名,據說其周圍的海洋中飛魚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最大的種類體長可超過1米,最大飛行距離近千米。
飛魚看似會飛,但實際上隻是在海麵上空滑翔,因為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其鰭既不能像鳥翅那樣上下扇動來產生飛行動力,也不能像昆蟲翅膀那樣不停地快速抖動來產生動力,而隻能像滑翔飛機那樣,依靠在水中快速遊泳產生的原動力,衝出海麵滑翔,飛行一段距離後仍要再落回大海繼續遊泳。
能上樹的魚
魚不僅有會飛的,還有會跑的,甚至會爬樹的。在我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生活著一種小型海水魚,學名叫彈塗魚,體長一般隻有10厘米左右,其胸鰭和腹鰭的肌肉非常發達,能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跳躍前進,有點像陸地動物的四肢那樣。退潮後,彈塗魚常用其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在海灘上活潑地跳動,因而也被當地群眾稱為跳跳魚或跳魚。彈塗魚有時還能利用其胸腹鰭攀爬到水邊的蘆葦上或樹叢上捕食昆蟲。
彈塗魚會發電的魚
魚類中還有少數種類體內生長著可以產生電流的器官,能釋放出電流,用以擊退敵人,保護自己。有的種類可產生比較強大的電流。例如:電鰩的放電電壓最高可達200伏(V),完全可以擊退一些體型較大的侵犯者;而電鰻的放電電壓最電鰩高時可達600伏,甚至可以擊昏一頭大水牛。雖然它們的放電電壓都比較高,但儲存的電量有限,經幾次放電便消耗殆盡,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再次放電。
據測量,電鰻在放電時的平均電壓約350伏,電流可大於1安培(A),瞬時放電電壓可達500~600伏、電流近2安培,功率約1千瓦(kw),最高放電電壓可以達到650伏。電鰻和電鰩釋放的雖然都是直流電,但放電頻率可達每秒300個脈衝。
電鰩的自然分布較廣,我國海域有時也可以發現。電鰻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電鯰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羅河一帶。
懂得“免費旅行”的魚
海洋中有一種魚叫做魚,其頭頂上生有一個形狀像膠鞋底的大吸盤,它可以用該吸盤吸附到鯊魚等大型魚類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進行免費旅行,被人們戲稱為“免費旅行家”。但是,魚並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魚的勞動力,而是與被吸附魚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關係,因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魚身上的寄生蟲和食物殘渣,起到免費清潔工的作用。
魚凍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為了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必須具備特殊的本領。例如,生活在南極海域的一種魚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會凝固,而普通魚的血液在0.8℃左右就開始凝固了。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血液中血紅素比普通魚少96%,但卻含有大量含羥基的特殊物質,而含羥基物質常被人們作為汽車散熱器防凍劑的重要成分。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域還生活著一種鮭魚,即使被凍入冰塊中也不會死亡,在冰塊融化後還能照樣生活。當地人在捕到這種魚後常將其放到籃子裏然後在戶外凍起來,想吃時再拿到屋裏解凍,解凍後的魚仍然是活魚。此外,生活在高緯度海域潮間帶的貝類耐寒能力也非常強。例如,我國北方沿海冬季的氣溫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間帶灘塗的文蛤和褶牡蠣經常被凍入冰中。這些貝類被凍到冰中3~5天,解凍後照樣還可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