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曲家女離鄉尋郎 方道長誤當紅娘(1 / 3)

落雨門位於江東膠州梨山上,門內弟子三千有餘,可分內外兩堂。內堂弟子僅千餘人,皆一幅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模樣,一服白衣,上繡幾朵紛落梨花,相貌甚是較好,好不風流。外堂弟子,皆士族豪紳子女。學費高昂,需每人每月上交十兩白銀。時值李唐王朝,奉老子為祖宗,道教盛行。多數人是為跟天下的修道之風,也不管自己是否根骨清奇,隻想要逢人便說一句,“道友,吃了嗎?”

雖是道教門派,但未成仙門之前依舊有柴米油鹽之憂。外堂弟子的學費收入已成為落雨門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也有少數外堂弟子因家境優越,搬入內堂居住,成了落雨門的錢袋子。

外堂子弟多數居住在山腰的授業堂附近,每日由內堂弟子出任講師授課。

這日,是一女子講課,名方鏡。自幼隨師父上山,時至今日已經十五年了。雖未曾下山,不懂山下名媛的粉黛胭脂,卻已長得亭亭玉立。想來山上天地二氣充沛,甚是養人。

方鏡所講,皆為修身養性長生之法。並不是人人渴望的力量之法。修道界早有規定,“道門傳法要謹之慎之,門內修習法術者要在當地衙門登記造冊”。若普天之下人人恃武,天下豈不大亂。

雖無修士的實力,但做一修道門派的記名弟子,對普通人來說已是十分羨慕。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照本宣科,一個自願掏錢。

方鏡此次講課的主要目的,便是從外堂弟子中收幾個掛名弟子,賺些碎銀子。為日後下山曆練做準備。門內長老們對此事是默許的,但內堂弟子之間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可撬牆角”。一般有錢人家子弟,皆已有了“師父。”方鏡若想賺錢,隻有找找看有沒有新入門的弟子。

芳草萋萋,與周圍春色相同的一抹淡綠色,映入她的眼簾。女子在人群的外圍,打量著周圍。錦衣繡鞋上繡著牡丹的流蘇,模樣甚是討喜,像十三四歲的稚女。五官尚有稚氣,唯獨眼角流露風情。從衣著上,方鏡判定,這女子應有二十有餘,從外地而來,許是第一次到授業堂聽講。

方鏡知道,她就是自己的不二人選。

講學一般兩個時辰,安排在上午。下午為外門弟子習練拳法的時間,所學也不過江湖門派中最為普遍的把八極拳。這就無聊了來聽講的女眷,好在也不知在誰的帶領下,有了對練武男子的觀賞之勢。因此,此地又被當地豪紳士族子女稱為好逑院。成就了不少癡男怨女。

授業堂外的練武場中,兒郎們哼哧有力的揮舞著拳頭。場外女子或三五成群坐在涼亭樹蔭處閑談,或丫鬟伺候著小姐在綠茵上吃茶。方鏡先與幾位大戶小姐寒暄幾句,這才接近了那綠衣姑娘。

在方鏡走近時,綠衣姑娘起身相迎道:“仙子好。”

方鏡這才將這姑娘看仔細了,鵝蛋臉,挽鬢角於耳後,結烏黑雲鬢,淡施粉黛,雙眼似孩童般清澈,左眼角下帶一美人痣,顯些許憂愁之色。笑道:“姑娘妄語了,我可不是什麼仙子。”“方道長謙虛了。”綠服姑娘道,“落雨門內堂弟子,對我等凡人來講已是仙人。”“姑娘莫要奉迎我。”方鏡道,“敢問姑娘哪裏人士?如此靈秀的氣派竟不曾相識。”

“我是幽州曲氏嫡女,單子桑,家父乃當朝幽州令。”曲桑道。

“原來是幽州令的千金。”方鏡按抑住心頭的喜悅,笑道,“久聞令尊為官清廉,禮敬道教,不知姑娘到此地是遊玩,還是欲與道門結一善緣?”

曲桑見方鏡身材高挑,一襲道門白衣竟掩不住膚白勝雪,五官似乎玉琢一般精致卻不媚人,給人以山間泉湧清涼溫潤之感,瞧著極其麵善,頓時心生好感便說道:“兩者皆有。”說完她向旁邊丫鬟小蝶使了個顏色。

隻聽那丫鬟道:“久聞落雨門內多才俊,不知門內弟子近日可有婚配?”

方鏡心想,“難道這女子是來追求哪位師兄弟的。”語重心長道:“我落雨門門內弟子,若想與山下子弟結婚。必被破門而出。姑娘莫要誤人誤己。”

“什麼!”曲桑驚呼道,“那崔郎可曾有事?”

“崔郎?”

曲桑自知失態,解釋道;“仙子莫要多想。小蝶。”

隻見丫鬟小蝶從背上包裹中取出一錢袋遞與方鏡。曲桑接著說道:“初次見麵,就當與仙子結個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