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紅樹林的分類與分布(3)(1 / 3)

中國的紅樹林海岸以海南省發育最好,種類多,麵積廣。紅樹植物有10餘種,有灌木也有喬木。因其樹皮及木材呈紅褐色,因而稱為紅樹、紅樹林。紅樹的葉子不是紅色,而是綠色。枝繁葉茂的紅樹林在海岸形成的是一道綠色屏障。紅樹林發育在潮灘上。這裏很少有其他植物立足,唯有紅樹林抗風防浪,組成獨特的紅樹林海岸。

紅樹具有高滲透壓的生理特征。由於滲透壓高,紅樹能從沼澤性鹽漬土中吸取水分及養料,這是紅樹植物能在潮灘鹽土中紮根生長的重要條件。紅樹的根係分為支柱根、板狀根和呼吸根。一棵紅樹的支柱根可有30餘條。這些支柱根像支撐物體最穩定的三腳架結構一樣,從不同方向支撐著主幹,使得紅樹風吹不倒,浪打不倒。

這樣的紅樹林,對保護海岸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1960年發生在美國佛羅裏達的特大風暴,毀壞沿岸的紅樹幾千棵,但是連根拔掉的很少。主要的毀壞是刮斷或因旋風作用把樹皮剝開。

紅樹植物的呼吸根,顧名思義,即起呼吸作用。在沼澤化環境中,土壤中空氣極為缺乏。紅樹植物為了適應這種缺氧環境,呼吸根極為發達。呼吸根有棒狀也有膝曲狀的。有的纖細,其直徑僅有0.5厘米,有的粗壯,直徑達10~20厘米。紅樹植物板狀根是由呼吸根發展而來。板狀根對紅樹植物的呼吸及支撐都有利。紅樹植物根係的特異功能,使得它在漲潮被水淹沒時也能生長。

紅樹植物以如此複雜而又嚴密的結構與其生長的環境相適應。紅樹植物繁殖的“胎生”現象。紅樹植物的種子成熟後在母樹上萌發。幼苗成熟後,由於重力作用使幼苗離開母樹下落,插入泥土中。這種“胎生”現象是植物界是很少見的。更使人們驚奇的是,幼苗落入泥中,幾個鍾頭就可在淤泥中紮根生長。有時從母樹落下的幼苗平臥於土上,也能長出根,紮入土中。當幼苗落至水中時,它們隨海流漂泊。有時在海水中漂泊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也未能找到它生長所需的土壤。然而,一旦遇到條件適宜的土壤就立即紮根生長。紅樹雖然生長在水中,是一種不怕澇的植物,然而它革質的葉子能反光,葉麵的氣孔下陷,有絨毛,在高溫下能減少蒸發,具有耐旱的生態特征。它葉片上的排鹽腺可排除海水中的鹽分。除了胎萌以外,紅樹植物還具有無性繁殖即萌蘖能力。在它們被砍伐後,很快在基莖上又萌發出新的植株。

繁茂的紅褐綠藻

在水質肥活的海洋沿岸,退潮以後常見到一些葉片很大的植物覆蓋在岸邊的礁石上,它們連在一起就像一張張巨大的地毯;而漲潮以後,這些植物又伸展開來,懸浮在海水之中,隨波拂動,很像田野裏茂密的青紗帳。

這些植物就是海藻,它和隨波逐流的單細胞藻相反,是固定在海底生活的多細胞藻類,所以也叫做定生藻類。

定生藻的種類很多,在生長茂密的地方往往呈現出美麗的五顏六色。有的像春風吹綠的江南,呈現一片翠綠;有的像金秋染就的霜葉,紅似二月之花;有的像玻璃海棠,呈現一片褐色。這綠色的就叫綠藻,它之所以呈綠色是因為其細胞裏含有葉綠素A 和葉綠素B ;那紅色的是紅藻,細胞裏含有葉綠素A 和葉綠素D ;那褐色的就叫褐藻,細胞裏含有葉綠素A 和葉綠素C,所呈現的顏色都是由兩種葉綠素相混後而形成的。

個體長得最大、結構最為複雜的定生藻要算褐藻了。

那漂如彩綢的海帶、形似馬尾的馬尾藻、長達50米的巨藻等都是褐藻。據記載,哥倫布當年在大西洋破浪航行時,忽見前方有一片風平靜的區域,滿以為到了大陸了,欣喜若狂,趨近一看,原來是一片海藻,船員們膽戰心驚地奮戰了幾個晝夜才走出這片藻海。那海藻就是馬尾藻,那個海區從此取名馬尾藻海。

拿起一棵海帶就會看到它的底部有一段像樹根一樣的部分,這段像根的部分叫做固著器。它的作用就像輪船的錨一樣,能將海藻體牢牢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海帶還有一條像植物莖一樣的主幹部分,它的兩側是寬大的葉片。主幹部分可以把葉片支撐起來,使它朝上浮起,有利於接受陽光,但它的強度還不足以將葉片托出水麵。

海帶的葉片很寬,有利於它接受更多的陽光。

表麵上看來,定生藻也像陸地上的植物一樣,有根有莖有葉,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有著根本的不同。陸生植物,根紮在土壤之中,吸收水分和養料,經過莖部把養料運送到各個枝葉之上;而海藻還沒有形成這種特殊的管道用來輸送水和養料,可以說它的全身都是“嘴”,靠整個葉片從水裏吸收營養。樹木花草的葉子都有反正麵,兩麵的顏色和作用不大一樣,但海藻的葉片卻沒有反正麵,整個藻體包括莖和固著器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