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人類是否真的需要移民外星球?國際權威的科學雜誌在回顧太空探索曆史時回答了這個問題——人類逃不過地球生物有滅絕周期的命運,所以必須未雨綢繆,尋找可供生存繁衍的天外“第二方舟”。
我們舒服地生活在一個行星上。在太陽將地球烤焦前,我們還可以在這兒繼續生活若幹年。那麼,人類在地球上生活1萬代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通過研究太平洋島嶼上的土著,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部落已經失去了航海穿越大海的能力,我們會不會因為拒絕探險而麵臨同樣的命運?這其實並不是什麼新話題。在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看來,這個問題的結論很簡單:我們必須尋找另一顆可以生存的行星。根據他的觀點,我們最多還有數千年的時間來尋找。
科學家預測,根據地球生物的滅絕周期,人類最短1500年,最長780萬年就要因為某種未知災難而從地球上消亡。地質史顯示,地球曆史上的大滅絕事件可說是家常便飯,恐龍隻在地球上存在過幾百萬年,哺乳動物平均地隻在地球上繁衍了200萬年的時間。人類也許已經征服了地球,但在宇宙中來說,地球隻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孤島”。根據科學經驗,任何局限於孤島中的物種,很快就會被列入瀕危動物的名單。
拯救人類走向滅絕的方法之一,就是移民外星球。不過科學家也無法預知,在人類有能力移民外星球前,是否就已經會先遭遇不可觀測撲麵而來災難,導致大滅絕。
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50億年後,太陽將變成一顆紅巨星,即使太陽到時不會吞沒地球,也會將它烤成焦炭。在此之前,人類可能已在一場小行星或彗星撞地災難、一場氣候巨變災難、一場核災難甚至一場病毒爆發中走向毀滅。
人類離開地球,比如在火星創造一個自給自足的殖民地,就可以增加人類在宇宙中生存的概率。也許1000年後,人類的火星後裔會發起移民外太空的挑戰。
根據哥白尼法則,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不是獨特的,那麼人類必將會在某個時刻滅絕。根據統計學理論,人類會在本種族已經進化時間的1/39時間內到39倍的時間內遭遇滅絕災難,這一概率發生的可能性是95%。根據貝葉斯定理統計學技術,也得出了和哥白尼法則相似的結論。
即使以780萬年計算,780萬年的人類壽命相對於還有50億年的太陽壽命來說也顯得太短了,所以一些科學家稱,人類必須在走向滅絕之前,先在太空中找到可以賴以生存的“第二地球”,讓人類種族能在那兒繁衍。有了征服外星球的能力和經驗,人類才能在茫茫宇宙中走得更遠。
人類移民外星球的首選是火星。由於火星擁有重力、太陽能,以及生命賴以生存的所有化學物質,所以火星完全可以成為一個能自給自足的人類外星基地。在火星地底下10米處生活,可以幫助人們免受宇宙射線和太陽風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