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地平線上的“朝陽”——手機(1 / 3)

在日新月異,標本立新的科技時代裏,手機作為移動通信的主要工具也日益成為人與人之間聯係和溝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曾經手機以彰顯尊貴身份和崇高地位的“大哥大”角色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扮演了一個時代的“寵兒”。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手機逐漸放下身段,降低了門檻,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遂被大眾所普及。

手機是手持式移動電話機的簡稱。移動電話,通常稱為手機,日本及港台地區通常稱手機為手提電話、手電。在早期手機又有“大哥大”的俗稱,是可以在較廣範圍內使用的便攜式電話終端。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最廣是第二代手機(2G),以GSM製式和CDMA為主。它們都是數字製式的,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短信、彩信、多媒體短信、無線應用協議等。在中國大陸及台灣以GSM最為普及,CDMA和小靈通手機也很流行。目前,整個行業正在向第三代手機(3G)遷移過程中。

電話鍵盤部分手機除了典型的電話功能外,還包含了PDA、遊戲機、MP3、照相機、攝影、錄音、GPS(全球定位係統)等更多的功能,並向帶有手機功能的PDA發展的趨勢。

電話的口承、耳承和相應的話筒、聽筒都裝在單個把手上。手機舊稱為手提電話、手提、大哥大,是便攜的、可以在較大範圍內移動的電話終端。

1.循序漸進——手機的發展曆程

(1)夢幻G時代

①1G

第一代手機(1G)是指模擬的移動電話,也就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美國等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大哥大。最先研製出大哥大的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庫珀博士。由於當時的電池容量限製和模擬調製技術需要碩大的天線和集成電路的發展狀況等製約,這種手機外表四四方方,隻能稱為可移動算不上便攜。很多人稱呼這種手機為“磚頭”或是黑金剛等。

這種手機有多種製式,但是基本上使用頻分複用方式隻能進行語音通信,收訊效果不穩定,且保密性不足,無線帶寬利用不充分。這種手機類似於簡單的無線電雙工電台,通話是鎖定在一定頻率,所以使用可調頻電台就可以竊聽通話。

②2G

第二代手機(2G)也是最常見的手機。通常這些手機使用PHS,GSM或者CDMA這些十分成熟的標準,具有穩定的通話質量和合適的待機時間。在第二代中為了適應數據通信的需求,一些中間標準也在手機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業務的GPRS和上網業務的WAP服務,以及各式各樣的Java程序等。

③3G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製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地講,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係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字節/每秒)、384kbps(千字節/每秒)以及144kbps(千字節/每秒)的傳輸速度。但這些要求並不意味著用戶可用速率就可以達到2Mbps(兆字節/每秒),因為室內速率還將依賴於建築物內詳細的頻率規劃以及組織與運營商協作的緊密程度。

相對第一代模擬製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3G通信的名稱繁多,國際電聯規定為“國際移動電話2000”標準,歐洲的電信業巨頭們則稱它為“UMTS”通用移動通信係統。

目前,國際上3G手機有3種製式標準:歐洲的WCDMA標準、美國的CDMA2000標準和由我國科學家提出的TD-SCDMA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