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全球化——什麼是互聯網
到互聯網上去衝浪,早已成為一種時尚。每當我們拿起一張報紙、一本雜誌或者打開收音機、電視機的時候,都可能聽到一個詞:互聯網。而每每談到互聯網,必然離不開萬維網(www)、環球網、信息高速公路之類的時髦詞兒。人們不禁要問,互聯網是什麼?從廣義上講,互聯網是遍布全球的聯絡各個計算機平台的總網絡,是成千上萬信息資源的總稱;從本質上講,互聯網是一個使世界上不同類型的計算機能交換各類數據的通信媒介。從互聯網提供的資源及對人類的作用這方麵來理解,互聯網是建立在高度靈活性的通信技術之上的一個碩果累累、正迅猛發展的全球數字化數據庫。
2.無心栽花花兒發——互聯網的誕生
互聯網的誕生並不是出於一個有計劃的設想,也並非是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恐怕就連互聯網的創始人也沒有料想到它會有今天的規模和影響。在互聯網剛問世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它會變成千家萬戶離不開的一種現代信息工具,更不用說它廣泛的商業用途。
那麼,互聯網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的雛形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20世紀60年代初,古巴發生核導彈危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幾乎成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同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產生了恐懼心理。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同時以電腦為中心互聯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當時的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個分散的指揮係統,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點仍能正常工作,並且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係。在這種思想的激勵下,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阿帕網絡,互聯網前身)的網絡,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阿帕網絡隻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說,它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說,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直到1983年,阿帕網絡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絡的TCP/IP協議,它是一種網絡通訊協議,有比以前網絡更方便的功能,因此該協議在社會上受到很多人的歡迎。TCP/IP協議的出現促使了真正網絡的誕生,打開了人類走進互聯網世界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