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問題,也稱國際環境問題或者地球環境問題,是指超國界和管轄範圍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國際社會在經濟、政治、科技、貿易等方麵形成了廣泛的合作關係,並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國際環境條約體係,聯合治理環境問題。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據科學家統計,我國同世界很多地區一樣,物種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滅絕和喪失。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證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全球環境保護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①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麵上升;
②臭氧層破壞,威脅地球生命;
③世界人口急劇增加,危及自然生態;
④日趨嚴重的酸雨危害,對農作物和人類造成危害;⑤森林銳減;
⑥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世界沙漠麵積不斷擴大;⑦森林破壞嚴重,水土流失;
⑧水體汙染嚴重,水資源日益匱乏;
⑨海洋汙染愈加嚴重;
⑩固體廢物汙染。
飄蕩的“幽靈”——大氣汙染
科學家發現,至少有一百種大氣汙染物對環境產生危害,其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氫烴等。大氣汙染物嚴重危害人的氣管、肺等呼吸係統。
造成大氣汙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汙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汙染物,形成二次汙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汙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汙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大氣汙染物在空氣中積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而且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汙染物隨風飄散,甚至影響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美國每年因此損失數億美元,我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發燒”的地球——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麵,但地表向外發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所以稱為溫室效應。如果大氣不存在這種效應,那麼地表溫度將會下降約3℃或更多。反之,若溫室效應不斷加強,全球溫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過多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以致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使地球表麵變熱起來。大氣溫室效應的不斷增強。已經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係列嚴重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溫室效應會帶來以下列幾種嚴重惡果:①地球上的病蟲害和傳染疾病增加;②海平麵上升;③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④土地幹旱,沙漠化麵積增大。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例如氯氟烴、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等。海洋中的浮遊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尤其是熱帶雨林。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麵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少開汽車,另一方麵我們要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汙染以保護浮遊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不踐踏草坪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麵、大氣本身相同氣體和雲所發射出的紅外輻射。大氣輻射向所有方向發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麵的放射。溫室氣體則將熱量捕獲於對流層係統之內。這被稱為“自然溫室效應”。大氣輻射與其氣體排放的溫度水平強烈耦合。在對流層中,溫度一般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從某一高度射向空間的紅外輻射一般產生於平均溫度在-19℃的高度,並通過太陽輻射的收入來平衡,從而使地球表麵的溫度能保持在平均14℃。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導致大氣對紅外輻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強,從而引起由溫度較低、高度較高處向空間發射有效輻射。這就造成了一種輻射強迫,這種不平衡隻能通過對流層係統溫度的升高來補償。這就是“增強的溫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