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對豬彈琴(1 / 2)

那錚錚之音,蔡邕聽明白了,顧雍聽明白了,這音是餓的意思。

蔡琰就是蔡琰,這個小寡婦果然名不虛傳,那錚錚之音不但是人聽明白了,連張闓送給他們的那“茯苓酒糟豬”都聽明白了,那豬已經很餓,有一天沒有吃酒糟了。豬被綁著,但是由於轉悠了兩個時辰,繩子有點鬆,當然豬由於沒有進食,瘦了一點,也使得繩子有點鬆。豬掙脫了繩子,在那琴音聲中掙脫了繩子。

蔡邕看到豬掙脫繩子,突然明白了什麼。大叫一聲:“上車,上車,跟著豬。”

其他的正要去抓那頭豬的下人,聽到家主叫喊,大家不敢怠慢趕緊上車,跟著那頭豬疾跑。豬很奇特,不像是平常的家豬,更像是野豬,說是野豬又沒有那獠牙。其實這豬是新品種,是山上的野豬與家豬的結合之物。最大的特點是毛生長快,毛粗,適合做牙刷。張闓他們稱呼此豬為“茯苓酒糟”豬,茯苓並不是用來喂豬的,而是用來清洗皮毛的,去掉毛上麵的那些味道。

豬跑得很快,因為它有野豬的基因;蔡邕一行人緊跟著豬。誰說豬很蠢,豬跟馬一樣,在某種情況下,豬比人聰明。蔡邕見識多廣,當然知道老馬識途的典故,那是與管仲有關的一個典故。蔡邕看到豬跑,就聯想起來老豬識途。在整個隊伍中就這頭豬是從陽都出來的,所以識途的本領上當然是這頭豬最厲害。

此時蔡邕對自己的女兒更加佩服,在蔡邕的心裏所想的是,女兒的那錚錚之音是彈給豬聽的,給豬彈琴不算什麼,不是有對牛彈琴麼?可離奇的是自己的女兒不但對豬彈琴,並且豬居然能聽懂。

當然跟蔡琰想法相同的不單是蔡邕,這一行人都有這個想法,他們認為豬在前麵跑,是因為蔡琰彈出的錚錚之音在指揮著。否則那豬怎麼會一直跑?而不去別的地方尋食。

鶯飛草長,柳枝垂溪,春夏之交時節的景色是非常美麗的。在此季節裏一個名士領著一長長的隊伍跟著一頭豬跑。

即便是心情鬱悶之人,見到這些景致,也會感到心情舒暢,塊壘盡去。對那些心情本來就很好的人來說,此等美景,就是錦上添花,讓人如癡如醉了。

對第五先生來說,此刻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形容他的心情。

“娃娃,用力點,腿,腿,給我捏捏。娃娃,那領頭的還挺聰明的,居然知道跟著豬跑進來。”第五先生此刻站在一個高處,舉著望遠鏡正在看著蔡邕的隊伍狂奔。望遠鏡當然是諸葛亮搗鼓出來,這個望遠鏡可是非常非常的貴重。諸葛亮沒有發明出玻璃,不過也快了。第五先生用的望遠鏡是一木製的六節套筒,可以拉長,最難弄的是那兩塊鏡片,用的是水晶。天然的水晶。水晶與石英都是透明的,它們與玻璃的主要成份都是二氧化矽,都是矽酸鹽。沒有親自製作過凸透鏡的人無法明白,用水晶或者石英磨製出一塊鏡片是有多困難。水晶的晶體由於晶體結構問題,很容易順著某個切麵磨掉,這樣那水晶的麵就坑坑窪窪不透光了。給水晶製品的凸透鏡對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總之這個望遠鏡的成本抵得上兩件素紗襌衣的代價。

“娃娃,你這個奇門八卦的布局還是不行,不如我的布局,你看你的那迷宮連頭豬都能找到路。”

諸葛亮並不理會的第五先生的絮叨。這個所謂的奇門八卦不過是一個迷宮而已,很一般的迷宮,比起後世很多大城市的道路尤為不及。

跟第五先生混久了,諸葛亮自然知道瘟疫的厲害,這個年份瘟疫流行,所以諸葛亮把後世的隔離措施搬到了這個年代。曆史上,隔離是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的一種防疫製度,人一旦隔離,官員不能到衙門裏辦公,商人不能做買賣,農人不能幹活。所有患病的人或者是疑似生病的人就要舍空邸第,集中看管。什麼意思呢?就是被懷疑患了瘟疫的人要全家離開房子,弄到荒郊野外,給你蓋幾所茅廬,每天丟點吃食進去,由著你自生自滅,什麼時候確認你沒有問題了,你才可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