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機理過程
3.2.1 信息技術提升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邏輯框架
如今在日趨全球化的市場中,企業的競爭已經由企業之間的競爭、行業之間的競爭上升到整個產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管理學的一個新概念。斯科特(Scott)與韋斯布魯克(Wesbrook)將供應鏈管理描述成一條連接製造與供應過程中每一個元素的鏈,包含了從原材料到最終消費者的所有環節(曹雄彬,2005)。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離不開它所處的供應鏈環境。企業既要在內部不斷完善,也要著眼自身所在的供應鏈的發展。本書把供應鏈環境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歸納為三種:企業內部改進、節點企業聯盟、參與構成供應鏈。
運用信息技術對農業企業進行管理時,從宏觀上講,信息技術首先作用於農業企業中的“三流”,即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通過強化企業信息流的集成度和可見度,提高物流的運作效率,降低資金流的運作成本,提高了農業企業、企業聯盟以及整個農業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即點效率、線效率、麵效率;信息技術產生的點效率、線效率、麵效率相互促進,並通過不同途徑積累與演化,逐步使農業企業獲得了經濟效應、非經濟效應、合作效應、道德效應、顧客效應以及產業集群效應;隨著這些效應的外延與深化,逐步在節點企業、企業聯盟,以及整個農業供應鏈上產生了不同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與競爭力互為因果關係,競爭優勢是競爭力的因,競爭力是競爭優勢的果。隨著競爭優勢的逐步實現與轉化,有效地促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終形成了新的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狀態,達到了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循環式的提升(具體框架參見通過邏輯框架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提升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一般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並分為四個階段來實現。三種途徑是指信息技術可以通過作用於農業企業內部、農業企業聯盟以及農業企業所在的供應鏈,使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所提升。四個階段是指信息技術首先應用於農業企業,影響農業企業內部、企業聯盟以及整個農業供應鏈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改善企業的運作和供應鏈的集成,形成信息技術管理的效率層;其次,信息技術管理產生的效率逐步積累和演化為信息技術管理效應,形成效應層;第三,信息技術管理產生的效應層不斷外延與深化,在不同層麵提高了農業企業的競爭優勢,形成優勢層;第四,農業企業各種競爭優勢的重新組合有可能改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水平,最終提升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2.2 信息技術與企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
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將會對我國農業企業的業務流程重組、物流管理、網絡優化、業務外包、客戶管理等方麵產生巨大的影響。
具體可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麵:
(1)強化企業信息流的集成度和可見度。根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企業各項活動的集成度是決定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企業管理和運行的集成度越高,協調性越強,效率就越高(波特,1985)。而信息技術將企業相對鬆散和分布式的環節以虛擬的信息流方式實現連接和集成,揭示了企業供應鏈的完整性,使企業的每一項活動都具有可見度,進而將信息技術帶來的管理優勢不斷轉化到產品和服務中去(謝康等,1999)。
目前,在大多數的農業企業管理活動中,企業各種經營活動所產生的信息並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創造新價值。信息流或者是秘而不宣,或者是視而不見。秘而不宣導致管理和商業活動過程處於一種不透明的狀態,企業要花很大的人力物力去了解市場狀態,這無形之中加大了企業的運作成本。視而不見則可能導致生產過程中最可能增值的信息被浪費掉了。農業企業通過信息技術使信息流呈透明狀後,可以提供很多新的增值服務,如根據進口國特點采用特色蔬菜包裝。
(2)提高企業物流的運作效率。企業各種經營活動間的聯係、協調、管理和優化是增強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一。各種活動之間的無縫銜接、信息傳遞和共享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物流的運作效率,降低運作成本,提高運行速度。在強化企業信息流集成度和可見度的基礎上,農業企業的需求管理、采購管理、庫存管理等物流活動的效率都將得到明顯提高。
(3)降低企業資金流的運作成本。傳統成本理論認為,客戶服務水平與庫存及成本之間天然存在著效益背反,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就必然導致庫存及成本的上升。因而,傳統成本管理的目標就是單純的追求企業成本與服務水平之間的平衡。但在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企業管理活動中,卻要求改善客戶服務水平和降低庫存、降低成本這兩個目標同時改善。部分農業企業的實踐已經證明這個要求是必要且可行的。
3.2.3 信息技術與企業的效率
當前農業企業的競爭已經由企業間的競爭、行業間的競爭上升到整個產業供應鏈間的競爭,競爭由某一點,如廣告促銷能力和終端出貨能力,提升至企業整合上下遊乃至整個供應鏈的能力。競爭的水平、層次和量級提高,要求企業在提升核心競爭力時要著眼於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整合,提升綜合競爭優勢。競爭不再是一招一式的技巧,而是整體。信息技術通過對農業企業各種經營活動的整合,可以從三種途徑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1)點效率。農業企業的內部效率,也是農業供應鏈最底層麵——節點企業的效率。主要是指節點企業內部的運作效率。傳統的農業企業通常以原料種植為起點,以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或客戶為終點,中間要經過采摘、收購、原料運輸、原料儲存、加工、產品儲存、產品報關、產品出口運輸等過程。產品流通環節較多,甚至多次轉存,存貨時間一般較長,運輸效率較低,對需求變化反應很慢。信息技術將對節點企業內部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進行係統整合,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並利用需求信息製定生產決策,然後組織生產,同時通過信息技術的大量使用,進一步提高企業內部的物流運作效率。
(2)線效率。就是農業供應鏈第二個層麵——節點聯盟的效率,即各個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效率,企業通過合作實現協同,縮短時間和距離,達到速度、質量和成本之間的最佳平衡狀態。傳統企業之間的交易具有對抗性、保密性、互斥性等特點,導致買賣雙方關係緊張,交易成本上升,合作效率低下。在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下,提倡建立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協調配合的友好型合作機製,進而可以采用供應商管理庫存、小批量多頻次補貨、信息共享等管理方式。日益完善的信息技術極大的促進了農業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效率。
(3)麵效率。就是農業供應鏈第三個層麵——產業整體供應鏈的效率,即供應鏈的幾個板塊之間的有效協同問題。整合的目標是使供應鏈的距離最短、運行速度最快、整體效率最高,從而促進農業企業個體的經營效率。產業整體供應鏈是典型的、需要協調的複雜係統。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溝通手段由於自身的局限無法對其有效管理,以MRP、ERP、CRM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管理方式應運而生。正如貝斯·恩斯路(1999)所言:“ERP的應用提供了有序的資料處理過程、全球監控和疏漏管理,這些都是很多企業需要管理的業務流程。通過財務、分銷和其他業務職能,企業可具有更高的運作效率並節省成本。”采用信息技術的目的就是通過使農業供應鏈中各板塊或企業之間減少衝突、競爭及內耗,更好地分工合作,發揮供應鏈的優勢以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率。
3.2.4 企業的效率與企業的效應
在物理學中,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效應是指由於物理或化學的作用所產生的效果(現代漢語辭典,1995)。借此,可以認為信息技術的使用在不同層麵提高了農業企業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水平,而這種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帶來某些積極的效果,具體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