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采納理論是近年來信息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信息技術常被視作為創新手段和提升競爭力的工具而被我國許多農業企業寄予厚望。如前文所述,國內外學者在信息技術采納方麵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在現有的信息技術采納研究中,缺乏一個統一的框架既能夠在縱向結合技術采納的過程又能在橫向綜合技術采納的因素,這使得在分析企業的信息技術采納行為時,總是得到片麵的或是相對靜態的研究結論,無法真實反映企業信息技術的成長規律以及個體的接受和使用行為。為更好對我國農業企業信息技術采納進行研究,本小節將在對農業企業信息技術應用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切入點,提出農業企業信息技術采納的分析角度。
新陳代謝是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任何事務都有其產生、發展、成熟、更新或是消亡的過程,信息技術也逃脫不開這樣的循環。信息技術(信息係統)被農業企業引入後,隨著農業企業應用環境的變化,信息技術要不斷的被維護、修改,當它不再適應農業企業需求的時候就要被淘汰,由新的信息技術來替代老的信息技術,農業企業信息技術應用過程,農業企業從A1點開始接觸信息技術,到決策采納(B1點)引入後,進入實施階段,實施結束後,農業企業員工開始(C1點)接受和使用該項信息技術,信息技術進入全麵應用。隨著企業的發展,又會有新的信息技術需求,進入另一項信息技術在企業的應用過程。在結合信息技術采納相關研究成果及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書擬從動態和靜態“兩個角度”,從組織、個體、過程“三個方麵”對我國農業企業信息技術采納進行分析。
4.3.1 組織層麵的采納行為
作為企業信息技術引入中關鍵的第一步,信息技術組織采納行為是從企業決策者的角度對信息技術引入進行研究。
信息技術以其自有的擴散模式在農業產業中傳播,作為目標受眾,農業企業需要決策是否采納信息技術及何時采納。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很大的投入,與投入相比,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成效有時並不盡人意,農業企業引入信息技術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在導致信息化建設失敗的眾多因素中,科學決策和選擇適當的時機是關鍵的因素。實踐中,農業企業信息技術組織采納行為並不是很科學。如本書對未進行信息化農業企業的外部原因調查顯示,69.6%的農業企業選擇了“周圍的同行都沒搞信息化”,表明農業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麵“隨大流”的現象嚴重。在已進行信息化建設的被調查農業企業中,隻有少數(24.2%)認為企業進行信息化的原因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認為自己信息化是“隨大流”的企業比例亦不小(45.5%)。
信息技術具有自身特性,農業企業太早采納信息技術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難以接受的複雜性、高成本和高風險,太晚采納信息技術則難於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信息技術具有技術變化速度快、持續升級、二次開發和多版本並存等特點,使技術不確定性在影響企業技術采納時間的眾多因素中顯得格外重要。同時,農業企業本身的特征也會影響信息技術采納決策及信息化建設投入大小等問題。
從現有的組織信息技術采納研究成果來看,不同的研究從不同的視角對信息技術采納行為進行了分析,如基於創新擴散視角的信息技術采納理論、基於製度主義視角的信息技術采納理論、基於組織學習視角的信息技術采納研究等。其中創新擴散理論偏向於采用從理性分析的角度來考察信息技術采納行為,更多地關注組織的內部因素,組織學習理論偏向於從學習能力、知識壁壘的角度對組織創新采納後的調適過程進行分析。製度主義理論則偏向從組織所處環境的角度來分析技術采納行為。不同學派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基於的前提與假設不同,推導出的影響因素也有所不同,缺乏一個統一的框架能概括這些來自不同方麵的因素。這使得相關研究隻能從不同的方麵對有關理論進行驗證,從全局來看,結果難免存在偏頗。
農業企業組織層麵的技術采納行為涉及多個方麵、多種因素,本書將首先分析農業企業信息技術采納的外部環境和驅動、阻礙因素,然後構建農業企業信息技術組織采納決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