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溫度和水分指標,結合植被,考慮大地形的影響,通過綜合分析,將青藏高原地區劃分為高原亞寒帶、高原溫帶、藏東南海拔較低處的亞熱帶山地和熱帶北緣山地,並依據水分狀況又將高原氣候帶進一步劃分為濕潤、半濕潤、幹旱、半幹旱等13個氣候類型區。這裏僅對高原氣候帶和藏東南山地亞熱帶、熱帶北緣氣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1)高原亞寒帶。大體在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通天河河源以東,地域遼闊,包括西藏那曲至青海阿尼瑪卿山、青海東南隅,平均海拔4500~4800米,大於10℃期間天數少於50天,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青藏高原主要牧區之一。由於高寒,種植農作物不能正常生長成熟。本區東部水分條件較好,在海拔較低處利用有利的局地環境和零星河穀地可種植青稞、馬鈴薯。但是本區西部多大風和風沙,是青藏高原多大風區,給牧業生產帶來危害。應該指出的是,在高原亞寒帶中,有一部分地區,如北羌塘、阿裏北部和通天河河源以西平均海拔高度4800~5100米的地區,全年均不出現氣溫穩定,大於10℃的日數,氣溫日較差十分明顯,為15℃~19℃,甚至可達23℃以上。年降水量約100毫米,以固態形式降雪、霰、冰雹為主。這一地區具有高原寒帶幹旱氣候特征,冬春多大風,酷寒,氣候十分惡劣,無農作物,植被稀疏,貧瘠,目前幾乎無開發利用價值。

(2)高原溫帶。西藏境內的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顏喀喇山東段一線,為高原溫帶與高原亞寒帶的氣候分界線,是青藏高原的一條重要的氣候界線。這條界線南北的氣候具有明顯的差異,從生產實踐來看,此線以北,為廣闊的高寒地區,以牧業為主,糧食作物如青稞、小麥等基本不能成熟,但此線以南糧食作物基本上能成熟。另外,這條界線大體上也是有無天然森林以及森林與草原的分界線。高原溫帶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高山峽穀區,中喜馬拉雅山以北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尼洋河、年楚河流域有較寬闊的河穀,還有青海涅水、黃河流域。這一帶地形複雜,高差懸殊,平均海拔高度2700~3700米,年降水量400~600毫米。西部要比東部幹旱,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農業區,主要作物有小麥、青稞、豌豆、油菜等,藏南穀地、柴達木盆地周邊地區種植小麥能獲得高產,局地小氣候比較溫暖可種植喜溫作物,灌溉有明顯增產效果。主要氣象災害是春旱和低溫凍害。

(3)藏東南山地亞熱帶、熱帶北緣的氣候。青藏高原東南隅海拔很低,氣候異常溫暖濕潤,具有熱帶北緣、亞熱帶氣候的特征,不同於高原氣候。藏東南為喜馬拉雅山南翼外緣低山地區,穀地多在1000米直至百餘米為熱帶北緣山地。夏季受西南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寒冷氣流受高大山體阻擋,氣溫遠較同緯度地區高,全年日平均氣溫幾乎均大於10℃。這裏氣候異常溫暖濕潤,低處為熱帶常綠雨林、季雨林,可種植熱帶水果和經濟作物,農作物一年三熟。這一地區氣溫等值線和降水等值線多沿雅魯藏布江大峽彎穀地及其支流呈樹枝狀分布。背崩以南海拔500米以下的雅魯藏布江穀地內、氣候濕熱,年均溫在20℃以上,年降水量可達2500~3000毫米,具有熱帶、亞熱帶氣候特征。有利的地形和環流形勢,使區內的氣溫遠遠超出同緯度的氣溫,因而使該地區成為我國熱帶的最北地區。這裏冬季十分溫暖,比同緯度東部地區氣溫高3℃~5℃,幹季降水雖少,但雲霧繞繞,濕度大,有利於熱帶、亞熱帶作物為生長。本區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且春溫低於秋溫,表明該地區氣候的海洋性程度十分明顯。本區降水豐沛,降水隨海拔升高而呈線性遞增,最大降水高度約在海拔3500米處,南部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濕舌沿雅魯藏布江向北伸入高原,構成一個狹長的多雨帶。由於降水日數多,平均降水強度大,暴雨時有發生,易釀成山地災害。盡管本區氣候資源豐富,但沿雅魯藏布江大峽彎及其支流的穀地可耕地甚少,限製了熱帶、亞熱帶作物的種植和發展。

生物資源

青藏高原的隆起一方麵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種屬,它是構成生物資源的寶庫之一。無論是動物中的獸、鳥、爬行類、兩棲類、魚和昆蟲,還是植物中的維管植物、苔蘚,或是真菌、地衣和水生生物等都有許多新發現和新記錄。青藏高原上動植物區係分屬於不同的係統,動物方麵高原內部屬古北界區係,東南部屬於東洋界區係;植物方麵相應地分屬於泛北極區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和中國一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即曆史古老的喜暖濕種類占據東南部,而較年輕的耐寒旱種類則分布於高原內部。喜馬拉雅山是南北植物分布上的明顯屏障,而橫斷山脈的縱向穀地則便於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帶明顯,類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區係極豐富的區域,又是第四紀冰期中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保存了許多第三紀以前的了遺種類,成為現代不少種類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鵑屬、動物中的噪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