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中國民族最多省份。除漢族外,有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依、獨龍等2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2.1%。其中有14個民族的全部或絕大部分均居於省境。人口超過10萬的有回、苗、彝、壯、瑤、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和藏族,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占雲南總人口的10.39%,集中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區及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海拔2000~2500米的山區或半山區,主要從事農牧業。白族曆史悠久,文化較發達,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主要從事農業。傣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河穀平壩地區,以種植稻穀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其他民族多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廣布於省內各地,但以邊疆和山區居多。在3000多千米的邊境線上,即分布有傣、景頗、壯、佤、布朗、拉祜等10多個民族。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省實行了民族團結、平等的政策,先後在各民族聚居區建立民族自治州和縣,是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一個省。
雲貴一帶的文化如果以特性來分由四大部分組成,首先是以儺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先秦文化,一個是以牂牁文化命名的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和性文化,然後是產生於農耕文化時期,成熟完善於貴州夜郎時期的竹文化,最後是唐宋明清時代傳入貴州的中國古漢文化。
如果以進入的先後順序來分,貴州文化則可分為貴州原生文化、古濮文化、三苗九黎文化、古漢文化、現代漢文化五個部分。
所以貴州民族文化的特點是分繁複雜、底蘊豐厚、浩入滄海、厚比泰山,貴州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它全麵、完整、詳細係統的記述了中國先秦之前的文化,同時也保留下了唐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時代的部分中國古漢文化。而中國的先秦文化包括春秋戰國時期成熟的諸子百家文化,被認為是中國文化中最富麗多彩、豐姿卓越的文化,從這點上來說,貴州文化主要是貴州的民族文化不異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貴州的原生文化主要保存在以仡佬為代表的貴州原住民中,貴州的古濮文化主要保存在以布衣族為代表的濮人後裔中,三苗九黎文化則主要保存在以苗族為代表的戰爭遷入民中,古漢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屯堡文化和穿青文化,現代漢文化則在民國和建國後隨戰爭及建設遷入。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集中在遵義,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年降雨量居全國平均數之首,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過去,民間直呼其為“古族”或“古老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由於較長時間與鄰近諸民族於生產、生活方麵的密切交往,語言逐漸發生變異,固有的民族語言大都已經消失,改用漢語或其他民族語。目前也隻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其內部各支係語言的差異也較大,且因受周圍民族語言的影響、滲透。
在仡佬族居住區,每到七八月,就可以隨便到村寨裏他族人的地裏采謫成熟的糧食河瓜果祭祀祖先;老人死了,隻要選中,可以隨意抬到別人地裏邊安葬。在貴州這塊土地上,他們認為是他們的祖先最先開荒種地,最先耕種莊稼,所以他們應該得到優先和尊敬。不管是糧食還是葬地,其他族別的人一旦被選中,不但沒有異議,反而認為這是一種吉利。
被仡佬族人稱為“母親河”的洪渡河。洪渡河屬烏江水係,全長172.8千米,從仡佬族最集中的地方穿過,養育了全國近1/3的仡佬族人口,見證了這個古老民族發展的曆史。仡佬族文化研究專家表示,在尋找仡佬族文化積澱時,許多研究人都要從洪渡河文化入手,在洪渡河中打撈仡佬人的文化精華。
這條曆史悠久的文化河流沿岸,有古老神秘的儺戲以及可上朔到秦漢時期的墓群、煉丹、造紙技術,還有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紅椿、珙桐、桑果樹等10多種植物,以及大鯢、穿山甲、蘇門羚等珍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