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2017年 8月8日清晨,太陽初升,神清氣爽,薑楓載著薑雪和夏天便出發了。
一路上薑雪繼續在像夏天灌輸著各種傳說。述說著和各種神奇古怪相關的曆史和現狀。
在殷代甲骨文中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現在有人口19.8萬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北川、黑水等地,為四川省獨有的民族,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民族。‘’
“等等,你剛說汶川,就是地震的那個地方也是羌族人主要居住地?”夏天問。
“嗯,是的,有什麼問題嗎?“小雪回答。
“沒有,你繼續說。“夏天回答。
“沒事別打斷我的思路。“薑雪嬌嗔道。
“我剛才講到哪了?”
“羌族有四大特色文化遺傳,分別是:羌紅,羌繡,羌笛,羌碉。“
“而且羌族之人崇尚自然。”小雪繼續說道。
聽到這夏天心裏已經有譜了。對於羌族的文化,昨晚他可是做了功課的。
“羌紅”是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羌族人年年祈福,歲歲掛紅,用紅紅細細的布條,懸掛在廟宇前的樹枝上,稱之為羌紅。“獻紅”,俗稱掛紅,是羌族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數為莊重的禮儀形式。“獻紅”所祝詞﹙羌語﹚納吉納魯即萬事如意。阿特依娜既一生幸福之意。
羌族“獻紅”的來曆有一段傳說:炎帝為羌人的始祖,炎帝又稱赤帝,赤為紅色。羌人為世代牢記自己是炎帝子孫,每逢盛大節慶或各種典禮儀式,均以紅色為吉慶物,以示永遠不忘自己的始祖炎帝。天長日久,這種“獻紅”習俗逐步規範成羌族的最高傳統禮儀。
“羌繡”在羌族地區,隨處可見穿著民族服裝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圖案,大多為手工刺繡,這些刺繡在羌族的曆史上可謂源遠流長。羌族刺繡,是農村婦女在勞動間隙完成的民間工藝品,如今的羌族人,大多還保持著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的習俗。
雲雲鞋和繡花圍腰是羌族刺繡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其他還有藏式統包、挎包、帽子、氆氌、氈子、褥子、壁掛等,也都精美絕倫。刺繡本身是在織物上用針穿引各色彩線所繡成的圖案花紋,是我國傳統性美術工藝,而羌繡則有著本民族自己獨具的審美價值、審美造型、紋飾圖案及色彩規範,蘊含著深厚的羌族曆史文化內涵。早在明清之時,羌繡就已普遍盛行,而後,逐漸吸收挑花技藝並發展成挑花刺繡。挑花刺繡素為羌族婦女所擅長,幾乎每個羌族婦女都精於挑繡。
“羌笛”是我國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壩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兩管數孔(以前五孔,現在多為六孔,)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製成,竹節長、管身較細,生長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雙管並排用線纏繞連結在一起。終身全長13 ~19 厘米,管口直徑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裝有4 厘米長的竹製吹嘴。吹嘴正麵用刀削平,並在上端約3 厘米處,用刀切開一薄片作為簧片。羌笛主要用於獨奏,有十餘首古老的曲牌,樂曲內容相當廣泛,主要是傳達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碉”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四川的阿壩自治州。羌碉大多為石頭雕砌,外麵是白色的,屋頂上有像貓耳朵一樣的房角。因為羌族人以白色為美,以石頭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