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們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嗎?是商朝。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在以後300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
商朝為什麼要五次遷都呢?因為,從商朝的第六朝君王太庚開始,國勢日益衰敗,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遊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到了商朝的第20代君王盤庚時,商朝已經遷了四次國都,國都定在奄。雖然奄都已經非常熱鬧和繁華了,可是這裏地勢低窪,每到雨季,就會被水淹,常常使交通中斷,與外界的聯絡非常不便。
盤庚是個有作為的君王,他決心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怎樣才能完成這個心願呢?第一步,他便決定遷都。他知道,遷都不但可以避免水災,還可以擺脫那些王公貴族和老臣對自己的壓製,放開手腳治理國家,同時,也乘機治治貴族奢侈懶惰的壞習氣。
盤庚先派人認真選定了新都的地址——北蒙。這裏正好在商朝疆域的中部,地勢險要,有天然的屏障做保護,是號令天下的理想之地。接著,盤庚就頒布了遷都令。
遷都的命令果然遭到了不少上層貴族的反對。他們有的假裝要維護祖宗的宗廟;有的說遷移國度不吉利;有的甚至煽動一些平民出來鬧事,鬧得很厲害。麵對強大的反對力量,盤庚沒有害怕和退縮。他果斷地宣布:“遷都的事我已請巫師多次卜算過,是順應天意的事。這也是有利於國家的安定和百姓幸福的事。我已經下定決心,不會再改變。誰再反對,就會受到嚴懲!”
由於盤庚的堅持,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將商都遷到了殷,並在那裏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複興的局麵。他以後200多年,一直沒有遷都。
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在商朝滅亡以後,這殷都就被廢棄了,因此人們又稱這裏為“殷墟”。
“殷墟”實際上是現在的人在考古時發現的,在現在的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從殷墟發掘出很多龜甲和獸骨,上麵都刻著很難認的文字。商朝的統治階級十分迷信鬼神。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時,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吉不吉利。像盤庚這樣能幹的君主,也是一樣,遷都也要請巫師卜算。遠古時代人們無法解釋一些現象,認為一切都是神靈決定的。商朝人占卜後,把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