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鬆花江上》(1 / 1)

1931年,日本當局為實現其侵吞中國的野心,令其駐東北的關東軍在製造了一係列挑釁事件後,於9月18日突然襲擊沈陽北大營的中國駐軍,次日占領沈陽。此後,在短短的3個月內,日軍的魔爪伸遍了東北各地,東北三省先後淪陷。3000萬東北同胞從此被日本軍國主義者蹂躪達14年之久,在敵人的鐵蹄下水深火熱,大批軍民被逼流亡關內,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日夜渴望著“打回老家去”,與親人團聚。

1936年11月,正在西安二中任教的青年教師張寒暉,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民族災難的深重,又目睹西安街頭流亡同胞的淒慘,遂激發起一股創作的衝動,徹夜不眠,一氣嗬成地寫下了《鬆花江上》的詞曲。張寒暉畢業於北平藝術學校,學的是戲劇表演專業,當時懂得作曲知識甚少,甚至不懂得記譜,但熾熱的民族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在他心中凝成了不可抑製的旋律,如潮水洶湧。他一邊歌唱,一邊請人將歌詞和曲調記錄成譜。當唱到“從那個悲慘的時候”,他熱淚滾滾,而當進入歌曲高潮“爹娘啊,爹娘啊”時候,竟嗚咽得不能出聲。

歌曲出現後,立即在西安的東北軍、東北流亡學生及廣大群眾中傳唱,並很快傳遍了全中國。當時,這首歌曲並沒有出版,而且誰也不知道作者是張寒暉,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淚卻強烈地感染著愛國的中華兒女們,人們爭相傳抄傳唱,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到處飄蕩著歌曲中的呼號。

《鬆花江上》麵世至今已經68年了。今天,中國已經不是張寒暉用血淚譜寫此曲年代的中國了。然而,這首歌仍有存在的價值,人們時而還會歌唱它,因為歌聲告誡人們:勿忘曆史,勿忘屈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1936年底,周恩來總理曾指揮與會軍官唱了這首歌。當歌聲進入“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的樂句時,“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充溢了歌唱者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