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十裏亭送十裏(2 / 2)

錢進接過文氏給他打好的包裹,朝大夥揮了揮手,滿腹心酸的牽著二丫走了。他又不會騎馬,偏偏舅舅讓他帶著二丫,這一路上少不得要給他吃草喂料,真不知道是人騎馬還是馬騎人。

……

一人一馬行至一處叫十裏亭的地方時,停住了。十裏亭本來就是個亭子,意思就是從平昌府送客人出來十裏,這裏就是分手的地方了。

此時,亭子裏麵一位中年書生正昂首挺立。那書生約摸三十出頭,穿青布長衫,頭頂束四方平定巾,中等個子,雖長著一副秀氣的臉龐,兩道目光卻炯炯有神。見到錢進,那書生抬起一條手臂,在他那濃密的胡須上輕輕撫過,口中頌道: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那中年書生所頌便是出自新格物學。錢進的恩師楊應和著新格物學時,便強調這新格物法要用在善處,所以便把這條寫在了第一句當作戒條。這中年書生既然知道這句話,那必定是楊應和門下弟子之一了。

錢進把二丫拴在亭柱上,朝中年書生拱了一下手,問道:

“敢問是大師兄還是二師兄?”

那中年書生微微一笑,說道:

“鄙人宋天學,忝為平昌府教諭。算起來,我應該是楊師的第二個弟子了。”

錢進行了一禮,說道:

“恩師經常提起兩位師兄,隻是我一直窩在觀海城,今日才得相見。”

當年,錢進拜師之時,就曾詢問過楊應和關於二位師兄的事。隻是那會楊應和覺得錢進還小,便沒有告訴他。沒想到今日,二師兄宋天學居然在此等候。

宋天學笑著點了點頭,說道:

“楊師前些日子還跟我提起小師弟,說新格物學要發揚光大,這重任還得落在你身上了。今日一見,師弟果然不同常人啊。”

錢進奇道:“楊師來過青州?”

宋天學點了點頭,說道:

“楊師北行之後,先後在粵州、閩州等地的書院講學。新格物學橫空出世,有人稱楊師為當代大賢。前兩個月楊師在青州講學,我們曾小聚過一次。現在他已前往蘇州了。”

聽到恩師的學說收到好評,錢進也覺得安慰。他耗費八年才得以著成新格物學,其中的觀點自成體係,延伸下去可以指導各行各業,被稱呼為大賢一點都不為過。

錢進已經有段時間沒有聽到楊應和的消息了。今日不光聽得恩師的動向,還見到了一直未曾謀麵的二師兄,心情大好,當下說道:

“早知師兄就在平昌府,我應該及早上門拜見了。”

宋天學抬手做了個請的姿勢,示意邊走邊說。錢進忙牽著二丫跟上。

宋天學繼續說道:

“其實師弟你來平昌府我是知道的,隻是文老爺子這幾天高興,我便沒有上門打擾了。這次與師弟見麵,一來是相認,二來……我這幾年也寫了一部《天工考》,裏麵各行各業均有涉及。師弟此去京城,看有沒有機會獻與朝廷。若此書能夠推廣並造福我陳國百姓,此乃大功一件啊。”

說罷,宋天學邊從兜裏掏出一本書來,珍而重之的遞給錢進,感覺像送女兒出嫁一樣。

“師弟若有空,也可以觀摩一下。這些年我走了不少地方,也請教了很多農夫、工匠,耗費了不少心血才寫成此書,裏麵應該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

錢進仔細的掃了一眼目錄,隻見裏麵講了煮鹽、農耕、蠶桑、絲織、冶煉等,當真是一本大百科全書,其價值不可估量。若是陳國能夠大力推廣此書,國力提升幾個台階都有可能,就看當權的識不識貨了。

於是,錢進對宋天學恭敬行了一禮,說道:

“師兄囑托之事,師弟定當不遺餘力。”

宋天學滿意的點了點頭。兩個人邊走邊聊,從官場講到烤紅薯,從各種植物講到冶煉。這一次談話,錢進獲益良多。不得不說,除了錢進,楊應和和他的幾個弟子都不喜歡當官。楊應和是個教諭,宋天學也是個教諭。據說大師兄幹脆連官都沒做,每天行走名山大川之間,仗劍行俠仗義,令錢進羨慕不已。

不知不覺,兩人已走出十裏地,再走就出了平昌府的地界了。錢進躬身行了一禮,說道:

“師兄留步,以後來青州再來請教。”

“嗯,與師弟談話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下次我們再秉燭夜談。”

“一定……”

說罷,錢進便把行李往背上一搭,牽著二丫,緩緩朝北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