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法國提出了對機載戰術核武器的需要,於是在1956年有了對“幻影”Ⅲ型的改進計劃。到1968年為止一共有62架“幻影”Ⅳ服役,每架都能攜帶一枚戰術核彈。改進的部分包括重新設計的機艙顯示器,航空電子設備,計算機係統和攜帶法國生產的ASMP戰術核巡航導彈。目前,仍有13架“幻影”Ⅳ-P在服役中。
第一架“幻影”Ⅳ-A原型機於1959年6月7日試飛。後來又製造了三架比原先更大更有代表性的原型機。1964年“幻影”Ⅳ加入現役。
該型飛機由法國達索公司研製,機載乘員2人。動力裝置為2台斯奈克瑪“阿塔”9K-50補燃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68.6千牛。
該機翼展為11.85米,機長23.5米,機高5米,重量為31600千克。實用升限20000米,高空速度2338千米/小時,低空速度1350千米/小時,航程為2480千米。
主要武器裝備為超級530D/Matra Magic“魔術”空空導彈,電子戰艙,或1枚ASMP戰術核導彈。
意巴AMX攻擊機1981年1月,意大利、巴西兩國正式著手研製AMX。1984年2月12日,第一架原型機出廠,5月15日首飛成功。
1988年3月29日,第一架生產型AMX交付給意大利空軍進行作戰試驗。5月11日,該機作了65分鍾的首次飛行。隨後,意、巴空軍的飛行中隊開始陸續接收AMX強擊機。
該機是專為對地攻擊而設計的,但在使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它的使命主要是執行近距空中支援和戰場遮斷任務,但也可以根據需要擔負反艦、海岸巡邏和縱深偵察等其他使命。
該機采用水滴型座艙,下視界為18°,側視界也較好。座艙內的所有顯示器和控製器都位於適當的部位,平視顯示器能提供各種重要的導航及攻擊參數,從而可使飛行員的工作負擔減至最低。
該機維護簡單、適應性強、起降性能好,接到命令後可迅速升空。它采用“視情維修”觀念,減少了飛機維修時間。機內還裝有中央維護控製台和記錄係統,可以快速檢出並排除故障。與其他現役戰鬥機相比,AMX的全壽命費用是比較低的。
AMX采用常規的後尾式氣動布局。其機翼為上單翼,三個起落架均收入機腹內,以便寧在機翼下掛裝各種武器。該機翼展8.87米,機長13.58米,機高4.58米,翼麵積21平方米;機翼前緣後掠角31°,下反角3°,采用適於低空跨音速飛行的超臨界翼型,後緣裝雙開縫“富勒”襟翼,前緣帶有兩段縫翼。
其機頭內裝有“指針”式測距雷達和其他電子設備,前機身左側配置有一門20毫米6管M61機炮(巴西空軍則選用兩門30毫米“德發”航炮)。翼尖、翼下和機腹共有7個,外掛點,能攜帶激光製導炸彈、集束炸彈、普通炸彈、空對地導彈、反輻射導彈、紅外空對空導彈等可應付各種情況的武器。其最大載彈量達3800千克。
該機裝一台羅·羅公司生產的非加力型MK807“斯貝”發動機,最大推力5010公斤。其推重比並不高,隻有4.6~4.7,但它的可靠性較好,油耗較低,比較適合強擊機使用。
該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達12750千克,最大平飛M數約為0.86,實用升限13000米,起飛滑跑距離約950米,轉場航程3150千米。其作戰半徑視外掛和作戰剖麵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大約在370~1390千米之間。
AMX的操縱係統相當複雜,它裝有兩套相互獨立的液壓管路、兩組由計算機控製的電傳操縱係統和一套機械操縱係統。這樣,在飛機遭到攻擊,液壓和電傳係統完全失效的情況下,仍能繼續維持飛行。可以說,AMX的設計,達到了簡單與複雜二者間的巧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