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中國殲-7型戰鬥機(1 / 1)

殲-7戰鬥機是我國空軍主力戰鬥機之一,是我國在吸收米格21戰鬥機的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為了適應現代空戰的需求,中國相繼發展了殲-7E和殲-7FS戰機,這不僅改進了戰鬥機的性能,也為我國發展新一戰鬥機積累了寶貴經驗。

殲-7E的主要改進方麵有:將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並裝有前後緣機動襟翼,這一設計為中國首創;增加發動機推力,降低油耗,將原噴7乙發動機換為渦噴13F發動機;加裝了平顯武器瞄準係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換裝了航姿係統,無天線羅盤,信標接收機,無線電高度表,超短波電台等;加掛高性能空空導彈;增加武器外掛能力,在機翼兩端各加一個外掛點,增強了空對地火力;增加了壓力加油係統,液壓係統采用密閉加油,以及對平尾和副翼載荷進行設計改進等。改進後的飛機其低空格鬥能力,起降性能,對地火力,續航時間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並對未來電子戰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從殲-7E的改進改型來看,該機最突出的改進是近距格鬥能力的大幅提升。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要受三個條件的限製:一是最大載荷限製,一般不超過8—9個g;二是失速限製,要求盡量提高Cy,並盡量降低翼載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製,要求盡量提升推重比。由於殲-7E將原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並安裝了前後緣機動襟翼,使該機的Cy大幅提升;另外,由於換裝了WP-13F發動機(發動機推力6560kg)可用推力增加460kg,這些都對穩定盤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由於PW-13係列發動機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機型已批量生產,殲-7E的機動性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餘地,改進後的殲-7正在中低空穩定盤旋性能與F-16A基本相當;這對於持續空中格鬥尤為重要。

水平機動性能的另一項重要指標是瞬時盤旋性能,通常是以減速才達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製,隻受承載能力和失速限製。由於殲-7E的翼載荷較小,因此,殲-7正在瞬時機動性上占有優勢。殲-7E由於Cy大幅提升,翼載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估計該機的失速表速將會比殲-7Ⅱ的210-220km/s有較大程度的放寬,這無疑將對提升殲-7E的瞬時盤旋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殲-7的最新改進型就是殲-7FS,從外形上看,殲-7FS與原有殲-7係列戰鬥機的最大區別是,改變了原機頭進氣方式,即演變為下頜式進氣,這種進氣方式與美國的A-7“海盜”攻擊機類似。這種改進有兩個優點:首先增加了機鼻的容積,便於安裝大功率的機載雷達;其次,提高了大仰角飛行時的進氣效率,從而使飛機的姿態機動能力增強。

原來的殲-7係列戰鬥機的機載雷達隻能裝在直徑狹小的進氣口整流錐內,雷達掃描天線的大小受到嚴格限製(若太大會造成進氣量減小,無法滿足發動機的正常工作要求),所以僅裝備小功率的測距雷達,如GEC-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邏兵”226型火控雷達。它的作用距離基本在20千米左右,而且隻能跟蹤/攻擊單一目標,無法賦予戰鬥機進行視距外空戰能力,從而影響作戰效能的發揮。殲-7FS通過上述巧妙改進之後,雷達艙允許裝置的雷達掃描天線直徑超過了600毫米。完全可以選用類似於俄羅斯“甲蟲”係列的先進火控雷達作為標準裝備。“甲蟲”雷達為多功能脈衝多普勒雷達,可以製導多種導彈,其對雷達反射截麵為3平方米的目標的搜索/跟蹤距離,前半球超過70千米,後半球為40千米。它還具有上視、下視能力,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能引導中距空空導彈同時攻擊其中的2個目標,這賦予了殲-7FS視距外空戰能力。

此外,為了進一步改善動力性能,殲-7FS換裝了渦噴-13FⅡ(WP-13FⅡ)型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是黎陽發動機公司在原殲-8Ⅱ型戰鬥機上裝載的渦噴-13(WP-13)型發動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推力進一步增加到78千牛(約8000·千克),這使得殲-7FS的機動能力較原殲-7係列戰鬥機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從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從0.6馬赫加速到1馬赫的時間由35秒減少到28.7秒;起飛滑跑距離也縮短了200米等等。

殲-7FS還將逐步改善其機載電子設備,計劃更換雷達冷卻係統、電路係統、飛行參數記錄係統、武器管理係統、CPS導航係統和多功能座艙顯示器。並準備將機翼修改為與殲-7MG相同的“雙三角翼”,以進一步提高其近距格鬥時的機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