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16日,一艘美國輪船正航行在地中海意大利西部附近的海麵上。此時正值狂風大作,突然,船上爆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整個船體在瞬間被折成兩半。一半被拋上了海岸,重重地落在沙灘上;另一半連同14名船員一起被衝入大海,葬身魚腹。
這次海難事故發生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經過反複的調查研究,終於找到了真正的罪魁禍首——海浪。
說到這裏,你想必該明白了,那塊落入燈塔看守人小屋裏的石頭,對於力大無窮的海浪來說,難道不是一個任其玩弄於股掌之上的小小玩物嗎?
咆哮的西風帶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無風不起浪。”這形象地說明了風與浪的密切關係。這種因風而引起的波浪,也稱風浪。
世界的海洋中有許多舉世聞名的風暴區,風急浪高,推波助瀾,給航行帶來很大困難。太平洋、南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墨西哥灣、北海以及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域,都是以風浪著稱的海區。
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區位於南半球中高緯度,正處在世界聞名的“咆哮的西風帶”,在強勁的盛行西風控製下,全年約有100多天浪高都在6米以上,特大的巨浪高15米左右,是世界上風浪最大的海區之一。這裏曾經被稱為“風暴角”,後來,才改名為“好望角”。
位於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島之間的北海,也經常有風暴發生和巨浪出現。風暴期間,北部風浪高達8~10米,南部也達6~7米。1949年和1953年曾發生了兩次特大風暴潮,出現過危害很大的風浪。1953年1月31日那一次風暴,掀起十幾米高的巨浪,水位比平均高潮水位高出3.7米,致使荷蘭西海岸和英國東海岸許多地方被海水淹沒,2000多人喪生。1979年12月15日,北海海域又遭受了一次特大風暴的襲擊,狂風以每小時90公裏的速度席卷海麵,掀起的巨浪高達15米。這次大風暴,除造成船隻遇難外,還使沿岸的港口設施和居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了極大的損失。
世界上最高的風浪可以超過30米,如果船隻航行中遇到它是十分危險的。
1956年4月2日,前蘇聯考察船曾在澳大利亞東南部麥闊裏島以南600公裏的海麵上,拍攝到浪高24.9米的壯觀的風浪照片。1933年1月6日,美國海船“拉馬波”號在菲律賓至美國西海岸的太平洋中航行時,測到的海浪高達34米,當時風速達每小時126公裏,這是目前人們觀測到的世界海洋中最高的風浪。
無風三尺浪
看到這個標題,你也許會想,這不是與人們常說的“無風不起浪”相矛盾嗎?其實並不矛盾,因為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居住在西部印度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居民,經常在風和日麗的時候,看見海岸邊上出現很高的波浪,有時浪高竟達6米以上,而且可以持續兩天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他們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經過科學家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發現這些波浪並不是當地“土生土長”出來的,而是從大西洋遙遠的中緯海區“郵遞”過來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由於風浪在形成過程中獲得大量的能量,風停以後,波浪仍可繼續向前傳播,有時甚至能傳到很遠的無風區去。這就是在風和日麗的條件下也能湧起巨浪的緣故。所謂“無風三尺浪”、“風停浪不停,無風浪也行”,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在風停止、減弱或轉向以後所殘存的波浪,以及從遠處傳到無風海區的波浪,就叫做湧浪,也稱為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