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巨大的水庫(3)(1 / 2)

海洋不但是富饒的資源寶庫,也是生命起源的搖籃。地球上很多生物就是從海洋中進化而來的的,至今仍有80%的動、植物生活在海洋中。在動、植物界的63個綱中,海洋中竟有51個綱。海洋生物約有20多萬種,按其性質不同分為海洋植物、海洋動物和海洋微生物。依其生物習慣又分為浮遊生物、遊泳動物和底棲生物。海洋生物資源的種類盡管很多,但構成海洋生物的主體仍是魚類,因此,我們首先以我國為例,從海洋魚類資源談起。

我國的海洋魚類大多數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性,寒帶性的很少。就魚種而言,大約有2000種左右(渤、黃海約有300種,東海約600種,南海約1000種),約為世界海洋魚類種數的1/8。其中經濟魚類約300種,常見而產量較高的約70~80種。在這些經濟魚種中,有棲居於底部移動較小的木葉鰈、條鰨和孔鰩,有棲息於中下層並進行近距離洄遊的帶魚、大黃魚、銀鯧、真鯛等,有生活在中上層作中程洄遊的鰳魚、鮐魚、太平洋鯡等,有適應在上層作遠程洄遊的青幹金槍魚,有習慣上溯江河的鰣魚、鳳鱭等,有喜歡降河入海的鰻鱺,有寒帶性的鱈魚,有溫帶性的小黃魚、日本方頭魚,還有熱帶性的黃鯡鯉、紫魚、長頜鯵等。重要的經濟魚類中,多數年產量在1~5萬噸,少數可達年產量10萬噸以上,一般在1萬噸以下。北方海域魚類種數少於南方,而高產魚種卻比南方多。

我國近海氣候多種多樣,沿岸有沿岸流、上升流,外海有暖流,水溫條件適宜,海水水質肥沃,生長著茂盛的海藻和大量浮遊生物,這些均為各種魚類的繁殖、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近海分布著許多漁場。就淺海漁場來說,麵積約150萬平方公裏,占世界淺海漁場麵積的1/4左右,居世界首位。

我國的主要海洋經濟魚類,一般在春季從越冬場結群向產卵場進行生殖洄遊。此時,水溫逐漸上升,性腺也逐漸成熟,到達產卵場後,彙集成群,排卵放精進行生殖,直至初夏。這一時期,形成年內第一個魚汛——春汛或春夏汛。魚群生殖結束時,正值水溫最高、餌料豐盛的夏季,它們通常分散索餌直到秋季。隨著水溫下降,魚群又集群洄遊到越冬場,這樣,又形成捕撈生產上的另一個魚汛——秋汛或秋冬汛。

渤海和黃海是我國海洋漁業的重要作業區。大部分漁場為近海漁場,主要有遼東灣漁場、渤海灣漁場、萊州灣漁場、海洋島漁場、煙威漁場、石島漁場、呂四漁場和大沙漁場等。主要經濟魚類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太平洋鯡、鮐魚、銀鯧、藍點馬鮫,鰳魚、鱈魚、鯷魚、黃姑魚、叫姑魚、白姑魚、蟲蚊東方魨、短鰭紅娘魚、牙鮃、扁頭哈那鯊和孔鰩等40種,另外,還有對蝦、墨魚、毛蝦、梭子蟹等無脊椎動物。年產量萬噸以上的有10種,10萬噸以上的有小黃魚、太平洋鯡和毛蝦3種。魚汛一年兩次,3~6月為春汛,9~11月為秋汛。

東海經濟魚類資源比渤、黃海更加豐富,盛產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馬麵魨、鮐魚、藍圓鯵、金色小沙丁魚、脂眼鯡、銀鯧、鰳魚等。還有較重要的捕撈對象,如海鰻、鰣魚、鳳鱭、鯔魚、短尾大眼鯛、日本方頭魚、烏鯧、棘黃姑魚、白姑魚、黃鯛、藍點馬鮫、短鰭紅娘魚、鯒魚、姥鯊、白點星鯊、許氏犁頭鰩、孔鰩等。該海區漁場廣闊,近海、外海漁場麵積都較大,是中國傳統的“四大漁業”主要作業區。

我國近海漁場主要有長江口漁場、魚山漁場、舟山漁場、溫台漁場、閩東漁場、台北漁場、閩南漁場等。其中,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漁場,有中國“天然魚倉”之稱,也是世界聞名的漁場之一。那裏有暖流與沿岸流交彙形成的鋒麵,餌料豐富,溫、鹽、流、底質條件均適宜各種魚類的洄遊、棲息、索餌和產卵,終年聚集著100多種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魚汛四季皆有,春季小黃魚、鮐魚、馬鮫魚,夏季有大黃魚、墨魚、鯛,秋季為海蟹、海蜇等,冬季為帶魚、鯊和鰻等。

閩東漁場是福建三大漁場中最大的一個經濟魚蝦產卵場,不僅有亞熱帶性魚種,還有溫帶性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鰳魚、鯧魚、海鰻、鯊等以及毛蝦、海蜇、梭子蟹等經濟無脊椎動物。由於閩東漁場具有許多優越條件,所以一年四季魚汛連續交替,為福建海洋捕撈量最多的漁場。

閩南漁場位於台灣海峽南部。捕撈對象主要是亞熱帶和熱帶性魚種。春汛有帶魚、大黃魚、藍圓鯵、鰹舵、鮐魚、墨魚、馬鮫、鰳魚、鯊、金色小沙丁魚、脂眼鯡和文昌魚等,夏汛有鯷魚、魷魚、青鱗魚、鰳魚、鯊、烏鯧和對蝦等,秋汛有大黃魚、海鯰、蛇鯔、鯛、鯊和文昌魚等,冬汛有鰻魚、帶魚、鯛、鯊、墨魚、梭子蟹、毛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