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天文學家(1)(1 / 3)

張衡

勤學不倦

張衡是我國1800多年前出現

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世界天文學的奠基者,也是世界地震學的鼻祖。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於1956年重新修複了“平子讀書台”和張衡墓。1970年國際天文台把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又把太陽係中一個編號為10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以此來紀念張衡為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僅僅活了62歲,他這短暫的一生是為科學奮鬥的一生。他給人類留下的不隻是豐碩的科學成果,而更珍貴的則是他那種身在逆境之中,置個人榮辱於不顧,衝破世俗觀念,為科學奮鬥的精神,至今仍是鼓舞人們奮進的航標。

張衡,字平子,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縣)。祖父張堪曾任過蜀郡太守和漁陽郡太守,為政清廉,勸民耕種,發展農業,深受人民的愛戴,去職後家無餘財。張衡雖然生在官宦之家,但是,家境卻很貧寒,生活清苦維艱,時常靠親友的救濟度日。貧寒的生活條件是磨煉堅強意誌的最好武器,而成功往往產生於困苦的磨煉之中。

所以,貧苦的生活對張衡的成長不無益處,使他親身體會到封建社會下層人民的疾苦,從小養成堅韌不拔的品格,為後來在逆境中奮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張衡是鄉裏有名的聰慧好學的少年。他學習非常刻苦,在小油燈底下,一學便是通宵,廢寢忘食,不知疲倦,有人稱讚他的學習精神“如川之逝,不舍晝夜”。此時他喜愛文學,精讀了許多儒學典籍。正是他這種刻苦追求知識的精神,使他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張衡有著超出時人的苦心孤詣地追求真理的意誌。他不滿足書齋求知,不效仿搖頭晃腦地背誦教條,也不拘泥於經卷所雲。當他十六七歲時便走出“書齋”,辭別家人,開始遊曆,進行實際考察,以增強知識,開闊視野,了解民情。他遊曆了京都“三輔”,踏遍名山大川,考察自然景物、風俗人情。登驪山,觀秦王墓,感慨萬千。他對人民的疾苦,時政的弊端,官吏的驕奢,看在眼中,用心思索,仿照班固的《兩都賦》精思十年,寫出著名的《二京賦》,以丹青妙筆揭露時弊,諷諫當朝。

張衡的求知欲驅使他去洛陽訪各家名儒,參觀太學。太學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當時,若想上太學,必須由縣令舉薦才行。張衡則勇敢地跑到京都毛遂自薦。因張衡求學心切,學識超群,又很謙虛,感動了各位名儒,便破例收他就讀於太學。張衡在太學府精心研讀了“五經”“六藝”。依照當時讀書人的慣例,學習了“五經”“六藝”做官是足夠用了,可是,張衡有誌,讀書不為追逐高官厚祿,而是為尋求真理,追求知識。所以,他求知的欲望永無滿足,他又潛心研讀了楊雄的《太玄經》。《太玄經》是一部講天、地、人的道理並帶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的哲學著作,這涉及天文、曆法、數學等知識,這引起張衡的極大興趣。其中,楊雄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對他的影響尤深,它改變了張衡的命運,從此,把他引上了科學之路。

他很崇拜《太玄經》,把它與聖人留下的經典相提並論,撰寫了《玄經注》,還繪製了《玄經圖》,可見張衡對這本哲學著作研究之深湛。功夫不負有心人,知識總是把最高的恩典賜給專心致誌為它獻身的人,所以張衡成為知識全麵而精深的人。他於黃老、儒墨、道家之外,自成一家,走上了為科學奮鬥的道路。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法,時人稱其為勤學不倦的“南陽通人”。

逆境中奮鬥

張衡生活的時代正是“圖讖”邪說盛行,世俗小人,宦戚權貴橫行的東漢中期。由於張衡正直,聰慧的品格和淵博的學識給了他無限的勇氣和智慧,使他敢於向惡勢力挑戰。張衡作了《二京賦》之後,名聲大振,安帝(劉祜)聽說張衡有才華,便下詔指名要張衡進京初任郎中。元初三年(公元115年)又升為太史令。太史令負責朝廷觀測星象,編製曆法,候望氣象,調理鍾率和編撰史書等工作。張衡在朝為官總是以求實的科學態度對待一切事情,凡事都有獨到的見解,不隨波逐流,也不人雲亦雲。他冒著犯上違背劉氏皇祖聖命的危險,向推崇“圖讖”邪說的權勢們挑戰,憑借他的淵博知識,無情地揭露這股勢力的虛偽性,以當時的事實批駁“圖讖”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