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物學家(1)(1 / 2)

達爾文

“不可救藥”的學生

查理·羅伯特·達爾文是一位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他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達爾文從一個智力平庸的孩子成長為舉世聞名的傑出學者,從一個神學院的青年學生轉變為推翻“神創論”

和“物種不變論”的進化論創始人,這些成就是在和各種艱難困苦、狂風惡浪、特別是在和疾病的長期鬥爭中取得的。他既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又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誕生在英國西部塞文河畔的希魯茲伯裏小鎮上。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祖父是一位名詩人、醫生、博物學家。母親是一位有名的陶工的女兒。達爾文8歲時,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母親病逝了。他被送進當地一所私立小學,教員隻有一名牧師,教材就是《聖經》。達爾文不愛聽《聖經》,卻喜歡看《魯濱孫漂流記》《世界奇觀》等兒童讀物,喜歡收集各種植物、貝殼、化石等標本,顯露出對博物學的濃厚興趣。後來他又被送進一所中學,在中學讀書時,他很喜歡荷馬、賀拉斯、莎士比亞、拜倫、雪萊等詩人。他讀這些詩人的詩篇感到有“無限的樂趣”,尤其喜愛雪萊的作品。當時,雪萊是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最進步的革命詩人。達爾文天天埋頭閱讀和背誦雪萊的詩篇,竟遭到負責全校學生宗教事務的教士的凶狠指責。有一次,他教訓達爾文說:“雪萊是一個不信上帝、不敬國王、不愛祖國、誹謗政府、煽動造反的狂人!是瘋子!如果在16世紀,他一定會像布魯諾一樣被活活燒死!對你來說,亡羊補牢,尤為未晚。”並威嚇說:“你要是堅持錯誤,我就向校長建議,把你開除!”

麵對“開除”的威脅,達爾文根本不放在心上,因為他早已對這所學校死板、陳舊的教學方法不滿,甚至想要自動離校。教士關於開除達爾文的建議,被校長巴特勒否定了。

達爾文並不滿足於抄寫和背誦一些詩歌。他從小就酷愛自然科學,喜歡思考。他不喜歡一潭死水般的學校生活,便走出校門,請了一位家庭教師教他幾何學。他還懷著極大興趣閱讀了不少自然科學著作,特別是吉爾伯特·懷特的《自然史和賽爾波恩地區的考古研究》使他對觀察鳥類習性發生了極大興趣,促使他對附近各種鳥類進行詳細觀察,並作了記錄。達爾文的這些正當興趣和愛好,非但沒能得到應有的支持和鼓勵,卻被他父親和巴特勒視為遊手好閑,浪費時間,不務正業,認為他“是一個平庸的孩子,遠在普通的智力水平之下。”

當達爾文中學即將畢業時,他的哥哥正在鑽研化學。兄弟二人在父親花園的工具棚裏布置了一間“實驗室”,經常在這裏做些化學實驗。為此,又遭到巴特勒校長的嚴厲訓斥,盡管達爾文再三解釋,但無濟於事。不久,巴特勒又當著全校師生的麵教訓達爾文,說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學生。

達爾文在學校裏受到校長當眾點名批評的事,很快傳到父親那裏,父親非常生氣,決定把他送到愛丁堡大學,跟哥哥一起學習醫學。

1825年10月,達爾文按照父親的意願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開始,他對愛丁堡大學充滿了幻想,希望好好學習。將來能像他祖父那樣,既精通醫學又懂得生物學。可是,這一幻想不久就破滅了。當時,他學的幾門課,除了托馬斯·霍普教授的化學課講得比較生動,其他的課全都講得枯燥乏味。

許多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發展。再有,他上愛丁堡大學後,親眼看到一些病人在經過治療以後,仍然痛苦地死去了,而醫生卻在一旁束手無策;甚者,醫院竟把許多交不起醫療費的病人推出門外。

對此,他不理解醫學為什麼不能減輕病人的痛苦;更不明白醫學這樣崇高的職業,為什麼也被金錢所左右。達爾文上大學二年級時,進過一次解剖室,解剖台上陳放的屍體雖經處理,仍舊發出難聞的氣味,使他惡心不止。當他知道這些屍體都是在愛丁堡濟貧院度過餘生的窮人時,就再也無法忍受了。

此後,他對學醫漸漸地動搖了。

大學期間,達爾文結識了高年級學生羅伯特·格蘭特和約翰·科爾斯特裏姆。他們都對醫學不感興趣,卻熱衷於水生生物的研究。所以經常到海邊采集海生動物標本,並且和這一帶的漁民交上了朋友。有時,還登上漁船幫助捕撈魚蝦和牡蠣。這些有趣的活動,使他童年時代對生物學的熱情複活了。

這期間,由於他對生物學的高度熱情和認真態度,居然在簡陋的顯微鏡下發現了前人的兩個錯誤:一是板枝介的幼蟲,被前人誤認為是借著鞭毛獨立運動的板枝介卵了;另一是海蛭的卵衣,被前人誤認為是墨角藻幼年期的球狀體了。他把這兩項發現寫成了科學論文,初步顯示出在生物學研究方麵的才華。由此,他正式當選為“普林尼學會”(這是愛丁堡大學一個主要研究自然科學的學生組織)的書記。同學們的好評,朋友們的鼓勵,使達爾文研究生物學的熱情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