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待這時,寺廟的大門方向,走出一位老僧人,正是覺圓禪師,禪師麵帶微笑,向著眾人走來。
道了一聲,“阿彌陀佛,諸位施主遠道而來,乃本寺之幸”,說完眾人與大師對禮,雙手合十相互問好。
“小小年紀就知道八卦精髓,小兄弟,卓爾不凡啊”。
“大師謬讚了,小子隻是閑暇時間看過幾本殘篇,不過是一知半解罷了”,葉辰擺擺手說道。
“哦?那不知道小兄弟可否知道,這香爐上麵題的字是何意?”覺圓隻是覺得有趣,向葉辰問道。
沉凝片刻,葉辰略施一禮,道,“那小子就拋磚引玉了,如有不對還請大師點撥”。
隨即繼續說道,“修煉者,通達自心,明鏡高懸,在萬事萬物中曆練,經曆諸多苦難,這其中,常有人言,苦就是樂的對立,苦,乃生活之不幸,然也,在我看來,人生若苦,才是真正的修行。走在冰冷山川中,身體承受刺痛,但是這時候烈日下的人就一定幸福嗎?人生若苦,也許下一刻,山川積雪就會融化,春雨綿綿即將到來,苦,才是真正的甜,不經曆苦還要修行的人,早晚都會遭遇更大的苦處,苦是機遇,苦是智慧,苦,皆由心生矣”。
“你既然說苦由心生,那心都苦了,在過程中,人又如何快樂呢,而且,心念縹緲無蹤跡,你可知道,何為本心?”
“誒,嫂子,老大這是在說什麼啊,跟這大師你一句我一句的,這是幹嘛啊,怎麼搞的跟吵架一樣,”胖子圍了過來,找了個現場智商最高的詢問道,這兩人跟打啞謎一樣,早就讓他蒙圈了。
胖子愣了下,歎了口氣,對劉洋說道,“果然人醜就是要多讀書。”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應該是禪宗的機鋒辯禪,禪宗常常以機鋒驗證修行人的道法,書上提到最多的就是著名六祖慧能的風幡論了,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說完,柯夢藍還搖頭晃腦道出了六祖那句經典名言。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春,深山之處久念佛經,大師本心純良也,”葉辰先是奉承一句,隨即繼續說道。
“六祖壇經曰:“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在我看來,無論是修德築道又或者是修身養性,都不外乎是修本心,即返本回源,然,需順其自然,風動,幡動,人心不動,大道瞬息變化,我道法變化,但心卻不變。
處物而不染、處動而不散,外界千變萬化,我卻始終如一,我心不變,又有何懼。如此,大道可成,”說完葉辰吐出一口濁氣,這種對辯的過程其實也是說給自己聽得過程,讓他漸漸地放下剛才的不淡定。而這一幕,在其他幾人眼裏倒是更顯得高深莫測起來。
“好一個外界千變萬化,我卻始終如一,好一個我心不變,又有何懼,哈哈,小兄弟不僅佛理通達,方才還使我想通一件事,多謝了”,覺圓高興地說道。
“貧僧覺圓,就是這寒山寺主持,久居深山中,還不知歲月幾何了”,覺圓禪師笑著說道。
“什麼,大師,你還沒有出去過?”胖子難以置信的問道,現在這時代哪裏還存在真正的苦行僧,和尚娶老婆吃肉都是常事了,大師長久與世隔絕,不免讓胖子震驚起來。
“小子葉辰來自潯城,現在是公元二零一六年了,昨夜和朋友在山上迷了路,大師不知可否讓我們在寒山寺歇會腳,”葉辰笑著說道。
“無妨”,隨即喊道,“流兒,還過來帶客人去廂房休息”,覺圓禪師朝著另一側的住房道了一聲,聲音不大,卻清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