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想,雖然官沒了,畢竟性命保住了,也沒連累到高仙芝,算是不錯的結果。林音不懂其中道理,卻仍為封常清難過。看著郭太監上車,忽然想起邊令誠,便對封常清說道:“封將軍,那您還去不去見皇上?”封常清苦笑道:“不去了,我現在一介白衣,怎麼能見到聖上。”林音又問道:“那您的表奏,要不要讓郭公公帶給皇上?”封常清點點頭,又叫住了郭公公,將表奏交給他,請他幫忙帶給皇上,郭公公結果表奏,點頭答應。
封常清正要離開,又問道:“郭公公,您在路上見到邊令誠邊公公了嗎?”郭太監說半日前遇到了,封常清不語,若有所思。
回去的路上,林音見封常清愁眉不展,便問道:“將軍,是不是還有什麼事要做的?”封常清苦笑說道:“皇上已經貶了我的官,按道理來說,不會再懲罰於我及高元帥,就怕邊令誠在皇上麵前添油加醋,那樣就難以預料了。”林音有些明白。
回到潼關,待見了高仙芝,將聖旨給了他看,看完聖旨,高仙芝對封常清說道:“封二,以後你就跟在我左右吧,監巡左右廂諸軍。”又對屬下將領說道:“封將軍雖暫被皇上革職為白衣,但諸位且不可禮慢於封將軍。”屬下稱是。
卻說邊令誠,到了長安見到玄宗皇帝,涕淚橫流的爬到玄宗皇帝麵前,以頭擊地,哭道:“陛下,奴才罪該萬死,還請陛下責罰。”七十一歲玄宗皇帝皇帝看著跪在下麵的邊令誠,問道:“你不是跟著高仙芝的麼,出了什麼事?封常清打敗仗了麼?朕已經下旨削去他的所有職位。”邊令誠忙說道:“封常清守洛陽不力,陛下沒有將他處死,已是天大的恩德,還有那高仙芝,高仙芝他。”玄宗道:“不要吞吞吐吐的,高仙芝又怎麼了?”
邊令誠抬起頭,說道:“陛下命高仙芝西進抗賊,高仙芝在去洛陽路上遇到封常清,不知他聽封常清說了什麼,竟然退兵陝郡,後又退到潼關,如今守著潼關,毫無主動出擊之心。”玄宗皺眉,說道:“這高仙芝,連朕的話也敢不聽,簡直放肆。”又對跪在地上的邊令誠說道:“你先起來吧。”邊令誠見玄宗似乎並無懲罰高仙芝的意思,並不起身,又說道:“高仙芝據守不出,乃是抗旨不尊,並且一味縮在潼關,讓安祿山知道了,還以為是我們怕了他呢。”玄宗沉思,說道:“高仙芝封常清有罪,不過如今安逆逼近潼關,若潼關不保,長安危矣。等退了安逆,朕定會重重責罰於他。”邊令誠還不死心,繼續道:“依奴才看,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犯了數宗死罪,陛下若不懲戒於他們,隻怕高封二將會愈加驕奢妄縱,到時候連朝綱法紀,甚至是聖上您他們都不放在眼裏。”
玄宗道:“哦,你說說,他們有哪幾宗罪。”邊令誠心中暗喜,忙道:“罪一,不戰而逃,丟城棄地;罪二,擅離職守,目無朝廷;罪三,抗旨不尊,不顧大局。還有……”玄宗細想一下,心裏也同意邊令誠的說法,氣怒問道:“還有什麼?”
邊令誠心中大喜,卻做義憤道:“封常清以賊搖眾,丟洛陽,折兵馬;高仙芝棄陝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邊令誠還沒說完,玄宗已暴跳如雷,怒道:“混賬,以為朕就隻有他們兩個可用嗎?”玄宗向來最恨官吏貪汙,尤其是軍隊要員,更是不能容忍。安祿山打到洛陽玄宗本已惱怒憤恨至極,早就對高封二人極為不滿,因怕擾亂軍心才沒有處置他們,如今聽得邊令誠添油加醋的數道他們罪狀,哪裏有不發怒的,便又對邊令誠道:“傳朕旨意,高仙芝封常清討賊不力,丟城棄地無數,又貪汙軍餉,你即可去潼關,將他們二人就地斬首。”邊令誠喜不自勝,強忍笑意說道:“奴才領旨,還望陛下息怒,保住龍體要緊。”
卻說封常清連日來,一直與高仙芝商討軍務,常常目不交睫,食不入口,兩人均是疲勞不堪。林音看在眼裏,對兩位將領既佩服,又擔憂,他不懂軍國大事,但知道若是潼關失守,長安城必會失守,他的師門華山派,隻怕也難保全。
臘月十八,烏雲低垂,白風嗚咽,這日份外的寒冷。林音想著自己離開華山派不過月餘,卻如過了數年一般。他跟隨封常清一月,雖時日短,年齡又相差數十,相處卻十分投機。封常清喜林音性情灑脫,去偽存真,對見慣了官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封常清來說,林音秉性十分難得,且對他使命必達,又盡力護衛自己安全的責任感也大家讚賞。林音則佩服封常清正直有才幹,又關心部下,毫不做作,至於更加威嚴的高仙芝,對他多了幾分敬畏,卻少親近之感。
正午時分,一夜沒睡的封常清獨自在軍機廳休息,林音抱劍守在門外,忽然一陣馬蹄之聲傳來,林音心想:“這是什麼人,居然將馬騎到這裏。”正要出去看看,一對人馬竟直接到了院內,在屋前停了下來。林音一看,為首的那人正是離開數日的邊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