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和他的寓言故事集是大家所熟悉的。《伊索寓言》約350篇,大多是古希臘民間的諷喻小品,還有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取材於半曆史、半神話的野獸王國的事情,詼諧幽默,膾炙人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這本書的譯本,它對西方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然而,人們很難設想,這本蜚聲文壇的傑作竟然出自一位奴隸出身的寓言鼻祖——伊索。
根據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前425年)記載,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左右,是薩摩斯島雅得蒙的被釋奴隸。薩摩斯、薩爾狄斯、色雷斯的美塞姆布裏亞和普裏吉亞的科狄奧烏姆都可以認為是他的出生地。後來,又有許多關於伊索的趣聞軼事,大多不足憑信。相傳其人相貌醜陋,上肢短小,下肢羅圈,皮膚黝黑,大腹便便,斜眼、塌鼻、尖腦袋,更糟糕的是,他是個啞巴,隻是因為行善而感動女神艾西斯,她賜予了他說話的能力。伊索思維敏捷,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例如,他和其他奴隸到埃菲蘇斯,他在必須馱運的行李物件中選了一大筐麵包,這筐子比其他奴隸的筐子重一倍。對此,他受到夥伴們嘲笑,但到天黑時,作為他們口糧的麵包都被吃光,筐子變得空空如也。再如,在僭主庇西特拉圖(約公元前600—前527年)統治時期,伊索來到雅典,以《乞請國王青蛙》的故事,告誡人們不要犯上作亂。後來,伊索受寵於呂底甄國歪克洛伊索斯,在薩爾狄斯宮廷中做事。有一次,他竟然有幸參加希臘七賢宴會,不久,又受命到特爾斐神廟送禮,在一次騷亂中,不幸被特爾斐人投到山崖下摔死。他死後約200年,呂留波斯為伊索塑了一尊雕像,並把他豎在希臘七賢塑像之前。
曆史上許多人都提到了伊索和他的作品。大哲學家柏拉圖告訴我們,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於公元前399年在監獄中把伊索寓言改成韻文。百科全書式學者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修辭學》中有《狐狸和刺猾》的故事。大雄辯家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曾用《狼與小羊》勸說雅典人不要把他出賣給腓力普。演說家摩特裏烏斯·法萊裏烏斯(約公元前345—前283年)曾分10冊出版了他所收集的寓言。奧古斯都時期的自由民費德魯斯用拉丁文把寓言改成詩體。大約2世紀,亞曆山大·塞佛魯斯大帝的兒子的家庭教師、羅馬人巴布裏烏斯把寓言改寫成希臘文。4世紀,阿維阿努斯把42個寓言故事寫成拉丁文哀歌體對句。大約14世紀,馬克西姆斯·普拉努底斯教土收集彙編了這些寓言,使伊索寓言廣為流傳。
過去也有人認為,伊索這個名字事實上就是寓言這個詞的同義語。伊索,或者某一個像他那樣的人,為了使世人明辨是非,最先以簡潔、明快的風格講述所收集的某些寓言故事,在這一過程中,他當然加進了一些自己的內容,從而使伊索這個名字和寓言之間的關係變得密不可分。所有這些具有伊索風格的寓言年複一年,世世代代經口頭流傳下來,最後都被歸結為出自伊索的手筆。例如,在西亞遠古蘇美爾時期和古巴比倫的泥板文書中,古埃及的大紙草裏,還有古印度梵文《五卷書》,佛教經典《本生經》、《嘉言集》,小亞細亞《1日約全書》中的《士師記》,以及公元前8世紀希臘的《田功農時》中,都有這種伊索風格的寓言。
但在最近幾年,有人考證,伊索不是別人,而是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寓言家阿克曼。他們認為,希臘人把埃塞俄比亞的寓言翻譯成希臘文,並以伊索署名,其含義是埃塞俄比亞人。這大概是因為譯者將Ethiop錯讀成Egop,於是,埃塞俄比亞人(Ethiopiall)寓言成了伊索(Aesop)寓言,作者阿克曼也就成了伊索。從寓育中透露,阿克曼是黑人被釋奴隸。後來,阿克曼被譽為"東方智者",在《古蘭經》中視為"大家",《古蘭經》第三十一章就是以阿克曼命名的。即使到現在,在穆斯林世界,還有這樣一句俗話:"有阿克曼智慧的教導。"這都是因為他是阿拉伯國家一個最著名的哲學家和寓言家。
所以,直到現在,伊索何許人還是個謎。朋友,也許你能解開這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