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餓了(2 / 2)

1830年時,就是已經達到兩萬七千餘箱。

鴉片戰爭之前,清朝每年進口的福壽膏,已經達到四十萬箱。

曆史書上的資料,讓人感覺清朝韃子統治集團似乎對福壽膏深惡痛絕,畢竟是打趴下後,被硬塞進來的東西,顯得很是屈辱。

但實際上,從鹹豐開始,清末的韃子皇帝不知道進口福壽膏,進口得有多嗨。

始作俑者,源於鹹豐。

簽了《南京條約》後,鹹豐眼看製止不了福壽膏貿易,就開始對其征收“洋藥稅”。

除了每百斤福壽膏,海關收三十兩白銀外,進入國內各地後,還要征收數量不等的“關卡厘金”。

到後來1885年時,為了方便管理,清廷規定每百斤進口福壽膏,共要繳納關稅和厘金共計一百五十兩白銀。

之前的鹹豐皇帝,窮得厲害,太平天國起義後,南方賦稅斷絕,清朝庭收入銳減一半以上,軍支卻劇烈猛增,連續虧空之下,滿清財政,已經麵臨崩潰。

而且,兩次鴉片戰爭,軍費每次基本都是四千萬兩,賠款分別是一千九百六十萬兩、一千六百萬兩,壓力山大。

這個時候,韃子皇帝鹹豐通過開放福壽膏禁令,進口福壽膏,征收關稅、厘金,就為清廷開辟了財源,甚至發了財。

到1908年,也就是光緒、慈禧身死的那一年,清廷單隻靠福壽膏稅收,就達到了三千三百萬兩,總稅收達到了兩億九千萬白銀。

韃子割地賠款,不在乎條約賠的那點小錢,不是沒道理的。

借著福壽膏帶來的巨大關稅,清廷一下子有了錢,很快就把太平天國解決。

英國人揍了大清兩次,逼著大清進口福壽膏。

沒想到鹹豐反手一記自殘,就讓自己的朝庭,更加穩固,曆史有時詭異得就沒法講。

而且,韃子皇帝鹹豐還有更厲害的一招:種洋藥!自產福壽膏!

進口,畢竟是買,大頭讓英國人占去了。

自己種,才賺得多啊!

至於福壽膏對國、對民的傷害?

那有什麼關係,反正我愛新覺羅江山穩固了,大清一統萬年,誰管你們這些家奴遭難、民族沉淪?

………………………………

進口的叫“洋藥”,本土種植的叫“土藥”。

從鹹豐的1850年,開始,西南雲貴等地,已經鄉村嵩落皆遍種之土藥。

到了1894年,滿清的八億畝地上,土藥已經種了一千三百萬畝,占比高達1.5%。各省生產福壽膏的手工作坊估計有數十萬家。

從南到北,舉國上下,已經遍地土藥。

這就是大清朝!

打敗仗、平亂、簽條約賠款。

動不動就是上千萬兩、上億兩,量中華之物力,結列國之歡心,怎麼結?

拿什麼結?

向老百姓加收重稅?

這是肯定的,一直都在加稅。

但苛捐雜稅已經夠多了,老百姓已經活不下去,一個個早就被壓榨到了極點,又能榨出幾滴油來?

但清廷韃子統治者,靠著福壽膏,硬是維持住了財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