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醞釀、產生和發展的曆史構成了近代世界史的主要內容。17世紀前期至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相繼在歐美的主要國家和亞洲的日本推翻了封建統治,確立起資本主義製度。這國家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生產力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東方落後於西方的世界格局。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人類世界逐漸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更加迅猛,科學技術、文學和藝術繁榮發展。與此同時,各帝國主義爭奪海外殖民地的鬥爭日趨白熱化,最終引發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
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16世紀末,世界曆史上發生了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後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樹立了榜樣,但其影響範圍不大。而17世紀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且具有國際意義。雖然革命過程中出現了多次複辟與反複辟勢力的較量,但這場革命最終在一個歐洲大國推翻了封建製度,確立了資本主義製度。它所造成的影響也遠遠超出了英國的範圍,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了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加速了歐洲封建製度的崩潰;革命期間及革命後出現的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哲學思想,促進了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的興起。一般認為,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誌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革命前的英國
16世紀中後期至17世紀早期的英國,正處於曆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期。政治上,君主專製製度衰落,國王與議會之間紛爭不斷,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經濟上,日益激烈的“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提供了勞動力、市場和原料,資本主義和國內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宗教上,清教徒要求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簡化教會儀式,與英國國教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
清教徒運動
英國最初也是天主教國家,16世紀宗教改革後建立了英國國教——聖公會。16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認為國教不利於自身的發展,於是借用加爾文教來反對國教。加爾文教要求清除教會裏的天主教殘餘,因此又被稱為“清教”。清教徒通常身著黑袍,打扮樸素,不苟言笑,把跳舞、音樂及嬉戲看做是惡魔的引誘和罪惡的根源。他們猛烈抨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的奢侈腐敗,提倡嚴肅、勤勞的生活;主張排除教會裏的一切華美的裝飾,如聖像、祭壇和花玻璃等;反對用祈禱書來祈禱,反對在提到“基督”時鞠躬,反對用查理一世十字架為受洗者祝福,反對在讀福音書時起立。後來,清教徒分裂為“長老會派”和“獨立派”。
斯圖亞特王朝
1603年,都鐸王朝後繼無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繼承英格蘭王位,即詹姆士一世。從此,英國開始了長達45年的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1625年,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繼位,是為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相信“君權神授”,極力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和封建剝削製度,憑借各種專製機構統治和壓榨人民。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斯圖亞特王朝曾經成功複辟,但最終被徹底推翻。
《權利請願書》
《權利請願書》是英國議會與國王激烈鬥爭中的一個重要文獻。查理一世未經議會同意,任意征收捐稅,並且對拒絕繳納者進行迫害,引起了議會的強烈不滿。1628年議會通過《權利請願書》,以示抗議。該文件規定了英國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擅自征稅,以及不出示具體罪證不得任意逮捕他人等內容。查理一世為了獲得議會對他在征收稅金上的支持,勉強批準了《權利請願書》,但隨後又任意曲解,公然違背。革命的爆發由於查理一世的倒行逆施,1637年蘇格蘭起義爆發。為了籌措鎮壓起義的軍費,查理一世被迫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開已停開了11年的議會。但這屆議會不但拒絕提供他所需要的經費,而且提出了議會應該享有的權利等問題。查理一世惱羞成怒,在5月初又將議會解散。這次存在不到一個月的“短期議會”促使英國革命形勢進一步發展。
“長期會議”的召開
蘇格蘭起義不斷擴大,倫敦及許多地區也發生了騷亂。查理一世無力抵禦蘇格蘭人的進攻。於1640年10月同蘇格蘭人訂立了停戰協定。協定規定查理一世的政府每天應交付蘇格蘭人850鎊費用,還需另付給蘇格蘭人30萬鎊賠償費。為了籌措這筆費用,1640年11月3日,查理一世不得不重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1653年,曆史上稱為“長期議會”。